“Hello,this is Chongming.Can you receive me?”“Can you tell me your current?”……這不是電影臺詞或彈幕里的“高能預警”,而是上海NOC崇明海纜登陸局新進員工傅嘉浩的工作日常。崇明海纜登陸局成立于1997年,作為上海信息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跨太平洋直達(TPE)、亞歐三號(SMW3)、亞太二號(APCN2)、亞太直達(APG)和新跨太平洋(NCP)5套國際海底光纜系統。
1996年出生的傅嘉浩,與站里其余15名平均年齡超過35歲的同事相比,絕對是“寶藏弟弟”,是唯一一個年齡以2字當頭的員工。自去年8月進入崇明登陸局以來,他逐漸融入到這支只有16人的海纜維護隊伍,在不斷學習中承擔起海纜維護所需的基礎工作。
在不同口音英語里來回切換
5月27日8點30分,記者來到武勝大樓,與崇明海纜登陸局的幾位員工,一起坐車出發前往登陸局。這幾位員工將在登陸局工作整整一個星期,直到下個周一再坐車回市區。而這輛車也在當天下午將已在登陸局工作一周的另一撥員工帶回市區。這便是崇明海纜登陸局特有的工作模式——工作一個星期,休息一個星期。
崇明海纜登陸局監控室由12人輪班值守。每6人分為一個大班,每個大班里再分為兩個3人小班。大班之間實行一周輪換一次,小班則分為白班、夜班輪班。崇明海纜登陸局局長張歡告訴記者,監控室24小時都要有人值守,每個小班每12個小時輪休一次。“白天,主要以國內業務為主;晚上,則以歐美業務為主。”這主要緣于時差因素,在監控室墻壁上,記者看到東京、格林威治、北京、舊金山4個時區的時鐘。
“崇明登陸局占地約60畝,無論是占地面積,還是設備安裝量,崇明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登陸局之一。”崇明海纜登陸局黨支部書記沈峰說。除了崇明海纜登陸局,中國大陸還有青島、南匯、汕頭3個海纜登陸局。
國際海底光纜的傳輸、維護等需各國之間通力合作,因此國際間交流、溝通機會很多。比如亞太二號分別在日本、韓國等設有站點,所以傅嘉浩需要在日本壽司味的英語、印度咖喱味的英語里來回切換。“挺好玩的,非英語國家的英語各有各的口音,好在我們都按照標準句式對話,只要能聽懂關鍵詞就行啦。”
去年8月,95后傅嘉浩通過校招進入崇明海纜登陸局,成為局里最年輕的員工,登陸局原先最年輕的一位同事也要比傅嘉浩大9歲。登陸局里是清一色的男員工,這些大哥們都把他當作“寶藏弟弟”來照顧。因為大學就讀于上海電力大學,活動范圍也主要在上海區域,他至今還記得第一天來上班的情景:需坐一個多小時班車,才從市區到達上班地。“本科學的是電子科學,大學里也沒有接觸過海纜這方面知識,一開始很痛苦,好多專業術語從來沒聽過。好在局里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領導同事對我也很好,我就邊學邊干,遇到不懂的就向他們請教。”先從簡單的入門,他逐漸開始上手。
24小時隨時待命
就在去年12月的某天晚上,傅嘉浩便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較為嚴重的海纜故障。當時,亞太二號機房突然響起警報,正在監控室值班的他和同事急忙聯系其他登陸局了解情況。雖然故障很快解決了,但當回憶當時的情景時,傅嘉浩仍心有余悸:“挺嚇人的,當時都是小跑著去處理的。”事后查明,這次故障是因漁民拋瞄破壞海纜表層而引起的。
在“超哥”黃超看來,近年來近海區域海纜故障頻發多是漁民捕撈破壞海纜而造成的。黃超1999年進入崇明海纜登陸局,入局已20年。“崇啟大橋還未建成通車前,我們都是坐船上島的,往往要花上半天時間。”他說,如果遇到江面有霧,則需要更多的時間。“相比過去,現在已經方便很多了。”
從業以來,讓黃超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日本大地震,崇明登陸局好幾條海纜出現了中斷情況,導致中日之間好多業務不通;二是臺灣發生泥石流導致海纜中斷,造成兩岸MSN用戶之間聯系不上。“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便啟動應急處理方案,加上平時都有相應演練,并且我們24小時處于待命狀態,以最快速度把線路接好,確保用戶使用不受影響。”
當然,這種“驚心動魄”的時候并不多,更多的時候,他們的工作顯得“平淡無奇”:每隔2小時的網管巡視、每天4次的設備巡視、海纜設備供電電壓電流每天抄錄2次、海底中繼器線路每周例行檢測、海纜每月定期檢查……這是崇明海纜登陸局每位員工都要做的海纜日常維護。此外,他們還要進行動力設備的日常維護、與其他站點的日常聯動以及應對臺風等惡劣氣象環境等工作。“機房和監控室24小時都離不開人,工作范圍基本上就在機房、監控室內,很少在戶外工作。”黃超說。
除了處理日常緊急故障外,崇明海纜登陸局還參與了奧運會、世博會、G20峰會、十九大保障、進博會等各類重大活動的通信保障。
他們的“家”也在這里
由于要在登陸局過上整整一個星期,所以登陸局不僅是員工的工作場所,同時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這一個星期,他們的“家”也在這里。
在業余時間里,員工們會在登陸局院子里的小型足球場,和隔壁海纜公司的員工舉行一場足球比賽。在傅嘉浩眼里,同事龔歡耐力好、體力好,“超哥”則組織能力強、視野好、盤帶穩。對此,傅嘉浩化身超哥迷弟,“有他在,進攻就會特別流暢”。此外,登陸局里還有桌球、跑步機、閱覽室、影音多功能廳等其他休閑設施。“都很齊全,就是人太少。”傅嘉浩說。
值得一提的是,登陸局里還有一方“綠色菜地”,這里不使用化肥、農藥,里面種有蔥、生菜、西紅柿、扁豆、茨菇等蔬菜,是令人放心的“安全菜”。“幾年前,這里原本是一片雜草叢生之地,而且土壤嚴重鹽堿讓雨水將其中的堿性物質沖刷掉,然后種上蔬菜。” 沈峰說,一開始也沒什么收獲,后來土壤環境逐漸好轉過來,種植的蔬菜品種也豐富起來。在實現“蔬菜自有”的同時,員工們還買來一些羊圈養起來,把一些吃不完的菜拿去喂羊,當作“寵物羊”來養。
島上的空氣很好,菜很新鮮,但是畢竟遠離市區,人煙稀少,會讓人覺得有些寂寞。這也是登陸局年輕人少的一個原因。在張歡的心里,他希望能吸引更多像傅嘉浩這樣的年輕人來這里工作。“首先,海光纜、光傳輸等先進設備會率先應用到海纜上,所以可以在專業領域得到快速提升;再者,對外交流機會比較多,增強國際化視野;最后,地處崇明生態島,環境好、空氣質量佳。”當談及在崇明海纜登陸局工作的優勢時,張歡一口氣說了不少。他希望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生活配套服務的提升,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這個行列。“扎根海島,默默奉獻。”這是張歡對海纜維護這份工作最形象、最貼切的概括。
去年10月,遠在江西的傅嘉浩的爸爸專程趕來探望兒子。“老爸說工作還不錯,就在這兒好好干吧。我覺得這里環境很好,工作氛圍也融洽,挺合適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