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深耕電信15年,王莉艷依舊保持著風風火火的個性,也許是因為身為云產品解決方案經理常常要與時間賽跑的關系。2017年以來,她的項目團隊可謂碩果累累,不管是成功中標浦東教育云租用項目,還是公司首例視頻存儲上云項目,都無愧于行業之內的標桿案例。不僅如此,在與客戶及公司多部門專家的緊密聯動下, 她從來都是以超常規建設速度完成交付,甚至能將工期壓縮一半之多。這樣的神速,幾乎令人好奇她是否駕有一朵其疾如風的筋斗“云”?
甩掉一半的工期
2017年10月底,浦東局成功中標浦東教育云租用項目。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王莉艷組織團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45天的超常規建設速度完成了交付。2018年,又應客戶要求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機房的云搬遷,打造了教育行業的標桿案例。
記者:45天的交付速度,到底有多快?
王莉艷:通常教育云的交付時間是4個月,而我們只用了45天。原本的工期其實是90天,但我們通過不斷地自我加壓,最終在一半的時間里完成了交付。這主要是得益于充分的準備,譬如在投標時我們已經預想到了哪一天可能會中標。為了縮短事后立項和采購時間,我們事先找了很多部門確認,一中標就馬上開始操作,于是在一個星期內就完成了立項,又在一天內搞定了采購所需的小簽,結果二十幾天就完成了供貨,再加上期間施工又是并行的,所以才能這么快。如果團隊起初只是急著應標的話,那么投標、立項和采購時的設備可能都不一致,到了具體實施時就會產生流程問題,繼而影響工期。而我們事前與公司支撐部門開了很多會進行確認,僅一個禮拜就通過了所有專業條線的評審會,從頭到尾選用的設備都是一樣的,因此高度的一致性也是我們快速交付的訣竅之一。
記者:在云搬遷的過程中克服了怎樣的困難?
王莉艷:將客戶的核心機房搬遷到教育云所在的機房,這個工作比我們想象中更難,因為涉及到物理、應用與網絡搬遷三個部分。許多線纜標簽都遺失或錯位了,而且60%的設備都過了維保期,我們需要準備應急預案,因為教育數據哪怕遺失一星半點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光是排摸資源就花了我們一個多月。在應用方面,大約四分之一都是訪問量極少的網站,管理薄弱,又增加了搬遷的難度,我們是輾轉找到了客戶的供應商才完成了數據的備份。
對我來說,就數和客戶開會的時候壓力最大了,因為客戶起初只重視過程的簡化,但我們更注重數據的完整性,所幸經過不懈的溝通,客戶認可了我們的方案。就拿網絡搬遷來說,由于是協址搬遷,IP地址不能變,招生網在公布成績的期間斷網時間還不能超過6小時。為了保證核心應用上云后能夠快速恢復,我們做足了各種搬遷的準備,包括提前配置好代碼,提前搭建臨時網絡,還做了預搬遷的嘗試。歷經6個月的苦戰,終于在7月上旬高質量地完成了這次私有云機房的搬遷工作。此番項目實施也形成了浦東教育專網、互聯網、定制云、私有云“云網融合·四位一體”服務體系,打造了教育行業的標桿案例,還為我們拿下了2017年公司創優杯一等獎。
雪中送炭讓用戶“動心”
2018年,在王莉艷的快速配合與持續協調下,“云”的光榮榜上又添了首例視頻存儲上云項目這醒目的一筆。作為新業務支撐團隊的帶頭人,她所在的政支二室也于去年榮獲了上海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記者:視頻存儲上云項目跨過了怎樣的里程碑?
王莉艷:這個項目不但是公司的首例,而且接入的也是上海地標式的摩天大樓,在業內具有重大標桿意義。像這樣的超高層辦公樓,出于安全考慮,視頻的異地存儲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再者應公安反恐要求,視頻存儲時長必須從30天擴展到90天,涉及到供電、機房空間和維護人員等壓力,客戶就更加捉襟見肘了。所以,我們為客戶提供的方案無異于雪中送炭,相對于本地存儲的缺陷,云存儲通過以租代建,省去了客戶在管理和維護上的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在云平臺上進行人臉識別等智能分析,從而減少了客戶在用戶端改造方面的設備投入。我本人在項目初期還推進了雙路由鏈路的快速交付,在公司多部門的指導下解決了云存儲與國外廠商視頻軟件平臺對接不暢的問題。
記者:每一次快速的交付,背后都有怎樣科學的支撐?
王莉艷:最早進入電信時,我還是后端的維中,現在轉型到客響支撐,變成了后端的前端,既要和云業務一起成長,也肩負著新興業務和ICT項目的支撐工作。所以我試著用以前做接入網規劃時的老經驗來賦能現在的新班組,梳理和優化各類支撐流程。兩年來,我們實現了區局“8+2”的一點接應,也就是說8家分局以及政企中心和新業務中心的需求會直接提到我們這里,再分配給解決方案經理,由后者調集資源,包括熟悉的供應商、施工隊等等,這些是一級支撐。同時我們也會調集公司內部的資源作為二級支撐,一起拿下這個項目。
求學不怕臉皮“厚”
成功的項目背后不可能只有一位孤膽英雄,王莉艷的功績同樣離不開總師室、NOC、政企部等多部門的鼎力支撐。為了一場完美的交付,她絕不會吝惜“厚”臉皮。
記者:對于那些業內沒開過先河的項目,你要怎樣從零開始?
王莉艷:當然是多學敢問。我經常拿專業團隊的方案來看,或者反復閱讀會議紀要,把開過的會再開一遍,不懂的地方就逮著“大拿”(某一方面最有權威的人)問,不要怕臉皮“厚”。一個項目下來,我可能前前后后會“騷擾”五六十號人,畢竟新業務光靠一個人是不行的。上千萬的項目,只要有依托,有借力,大家都朝著一個目標,就能把事情做成。團隊建設也是如此,通過專業技能的傳幫帶、實際項目的鍛煉和解決方案模板的積累,才能和團隊成員共同提升。
記者:團隊溝通的方法,會不會應用到教育子女上?
王莉艷:我兒子今年8歲,女兒3歲,因為平時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多,所以前期的溝通也很重要,得幫他們提前做好“規矩”。像我兒子每天都會自己乖乖寫作業,等我回家時直接檢查就好了,替我省了不少心。比較好玩的是,有一陣我連續兩個月加班,好不容易等到一天周末能休息,我女兒反而不習慣了,還問“媽媽,你怎么還不去上班呀?”簡直讓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