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看來,老舊的銅纜、電桿時常成為遮擋在美好景致前的一戳水印,如今的魔都正在全城“去水印”,這就是架高線落地。
在架高線落地項目中,對內負責溝通網發部、市場部以及涉及到線路改造工作的9個區局,對外與市交通委、通管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協調,這些龐雜的工作都落在接入網建設項目管理負責人張征身上,因為前期溝通到位,最終項目施工用時被縮短,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變小了。
一項工程連著近10家運營商
對于“架高線落地”項目來說,張征和他所在的專項辦公室是貫穿起各個項目責任方的繩索。對工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張征憑借二十余年的線路管理、客響經驗,一次次將困難化“險”為夷。
記者:在“架高線落地”項目實施中,你們會遭遇哪些難點?
張征:難點太多了。本次“架高線落地”涉及進博會,根據市政府要求,我們要在9月底之前完成93條道路的架空線入地整治工作,時間非常緊。我們專項辦公室成立于今年3月中旬,而上海市“架高線入地”相關規定出臺于7月底、8月初,留給我們的施工時間非常緊,工程量也很大,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地方在于,我們需要協調的部門非常多。
以現在已經成功實施的武康大樓為例。在19日、20日和21日三天的拆除過程中,原本需要6~8個小時的割接任務,我們平均只用2個小時就完成了。一些用戶的感知可能就是線斷了,然后瞬間恢復了。壓縮時間的關鍵在于,我們采用了終端割接、合纜優化技術,將多家運營商的線纜合并在同一時間割接。這樣做雖然節約時間,但是需要前期與各個運營商及相關單位做好充分溝通,對施工人員的技術要求也更高。
記者:為了協調好各個單位,你有哪些好辦法?
張征:我們會在前期設定一些共同遵守的制度,比如一周一會制度。因為光是一處割接,可能就會涉及到電信、聯通、移動三家主體運營商以及七家增值業務運營商——將近10家運營商的線路都有關聯。每周專項辦都會聯合各家運營商以及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共同討論當前施工進程。
習慣了上海的艷陽和日出
習慣了工程節奏,早出晚歸,甚至“晚出早歸”也成了張征的常態。張征不僅對每一條“架空線入地”項目的道路路況如數家珍,重點施工必親臨現場的他也習慣了正午的艷陽和清晨的日出。
記者:從今年3月開始,上海市要完成11個行政區、148條道路、150余公里的架空線入地整治工作,這么多道路你都需要進行了解、溝通和規劃嗎?
張征:是的,事實上“一路一方案”也是上海市政府文件中的要求,需要我們去貫徹落實。上海市的道路情況非常復雜,有新天地、衡山路、復興路這樣的道路風貌區,也有進博會周邊的重點區域,還有外灘、浦江飯店這樣的著名景點。針對每條路不同的情況,我們有不同的方案。
以浦江飯店為例,這是一個著名歷史保護區,但是它以后不叫浦江飯店了,會改建成“上海證券博物館”。作為博物館,這座建筑可能會迎來一些外事接待任務,所以除了附近的架高線入地,浦江飯店外墻上布滿的各式線纜、管道和空調機也需要排到里面。
淮海路屬于繁華街道,由于歷史原因,路面上的公用電話亭有很多銅纜制的飛線,當時的建設條件有限,現在這些公用電話亭飛線也要入地,做到360度無死角。
記者:施工你需要親臨現場嗎?
張征:我的工作時間里,基本一半時間在參加內部管理協調和各個行政區指揮部的推進會,另一半時間會去現場解決問題。因為我自己在線路方面也有將近20年的經驗,一些線纜割接、拆除遇到的問題,我可以和大家在一起集思廣益,為疑難問題出出方案。
我每周會去現場三四次。市區內的割接一般要在晚上12點之后進行,但是9點鐘工作人員就要開始在現場準備和協調。割接結束回家時,往往上海市的一些路段正在封路保養,我們回家前都要先看看地圖,常常需要繞路。不過每次晚上割接結束,看到周邊的業務都正常恢復,心里的石頭也就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