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對于趙鷹來說是銘記于心的,馬益民總經理鄭重地把第一面光網質量突擊隊大旗交到了他的手上。作為網運部傳輸線路維護中心副主任兼第二黨支部書記,趙鷹雖然已經在網運戰線上工作了30年,在授旗過程中他內心仍舊初心不改、心潮澎湃,“我一定要把這面大旗扛住,不辜負公司領導的期望。”
30多年一直奮斗在運維一線,趙鷹從一名普通的技工成長為技術專家,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就是黨員的擔當精神。趙鷹常年承擔著光網質量維護工作帶來的壓力,并始終把網絡的可靠運營與管理創新、技術攻堅緊密結合在一起。由他牽頭的工作室,近4年內先后解決13項生產難題,榮獲國家專利1項,趙鷹本人也被評為公司C+級人才和首席技師。
“八面玲瓏”樣樣精通
近幾年,公司提出了“品質和感知”的理念,網運部也提出了從過去單一的線路維護,向全業務端到端一體化服務轉型。于是去年3月,政企帶寬型客戶的資源建設和業務開通正式落到中心。對于趙鷹來說,最大的挑戰在于以往懂一方面即可,現在要“八面玲瓏”,樣樣精通。
過去的工作由不同的專業部門獨自完成勘查、設計、線纜布放、設備安裝等多個環節,每辦一單有近10批人次先后上門,不僅流程過長,用戶感知也差。
自傳輸線路維護中心接手后,趙鷹聯合多部門推行了一體化施工模式,形成了“一張工單、一次上門、一支隊伍”的做法,設置客戶現場項目經理職位,專門面向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這樣一來,有效地提升了客戶感知,減少了上門次數,縮短了開通時間。全年大光端機建設、業務開通均提前了三個工作日以上,業務開通及時率保持90%以上的水準,效益提升每年近680萬元。政企客戶一體化施工的實現,還為政企客戶一體化維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推行變“分專業維護”為“一體化維護”,變“以修代維”為“主動維護”工作思路,從以往“面向設備維護”向“面向用戶感知”轉型。
長途光纜全年零阻斷
傳輸線路維護中心承接著上海電信長途政企帶寬型客戶資源建設、上海電信長途、本地(市區部分)光纜、管線的維護、保障、搶修等管理工作。在所有工作中,長途光纜、管線的維護保障等管理工作給趙鷹帶來的壓力最大。這塊工作不僅是集團對上海電信唯一考核點,更涉及到出口精品網絡,一旦出了問題,影響面甚廣。
近幾年來,上海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在建工程隨處可見,通信線路的安全隱患隨之而來。截至目前,光中心累計開具的監護交底卡就高達422張,這意味著在維護區域內有422處大小不同的工地,涉及長途干線的多達100多處,如此繁復的施工項目時時刻刻考驗著管理者的水平。
趙鷹制定了人工為主、電子監控為輔的方針。為了保證萬無一失,趙鷹安排每天2次巡檢,工地范圍內7×24小時監護,工地周邊每天巡回4次。此外,趙鷹還為安全施工上了一道新的“保險”。集團上線的智慧光網運營平臺也被利用起來,建立當日巡檢計劃和工地防障電子圍欄,通過遠程監控,實時掌握現場人員到崗情況,同時對現場人員反饋情況進行遠程指導或赴現場指導解決,力保線路設備安全。
2017年底,趙鷹和團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長途光纜實現全年零阻斷。趙鷹表示,作為黨員,有壓力應該是工作常態,這是內動力,只有不松懈一絲一毫,才能保證高質量完成工作。
一頭扎進傳輸機房
長期扎根一線,最知道一線工作的難點。
2017年8月,網運部為踐行集團網絡重構戰略,提出了對傳輸機房DC化重構的思路,一方面為了盤活機房空間資源并初步實現有源無源機架分區,另一方面希望達到光配架集中放置、跳纖集中布放的目的。
傳輸機房重構簡單理解就是“整理”機房,這項工作難嗎?難!因為機房重構牽涉到方方面面,還關乎5G相關資源建設,重構必須要有長遠眼光、八方周全考慮。但是這項工作無經驗可借鑒。僅準備工作,趙鷹及其團隊就花了足足5個月的時間。
5個月的時間里,趙鷹實踐理論一手抓,一邊做調研、奔赴外省考察,一邊做改造可行性研究、制定產品技術規范及選型指導意見。從前期MODF機架選型,到中期制定明華局試點改造方案、制定跳纖布放及管理要求、完善項目實施管理流程,到后期MODF機架現場安裝、線纜布放、線路設備同步割接,趙鷹一頭扎進了令人壓抑的機房,與設計、廠商、施工人員一起協作,爬上爬上,蹲地看圖成為常有的側影。
今年1月25日,上海風雪交加,溫度跌至零度以下,在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前期準備充分的趙鷹穩穩當當完成了割接。
多想一步多做一事
傳輸線路創新工作室以趙鷹為核心負責人,作為團隊的領頭羊,他寫下“一絲一念的閃現,鑄就技術創新的起源;一點一滴的責任,鑄就變革擔當的活力”的座右銘。在趙鷹的引領下,不僅工作室成績斐然,他作為黨員骨干帶頭參與的技術攻堅項目也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如去年通過研究及試驗,實現精準展現地下管道的空間三維動態信息,填補了以往無法通過技術手段掌握地下管線位置信息的維護空白。
在工作中,趙鷹在責任擔當意識的引導下,他的開拓創新精神被激發出來,行為做事往往多想一步。比如在機房重構過程中,他還主動提出了對局房地窖進行徹底整治想法。面對高度不足2米、寬度不足3米、長度不足10米的地下狹小空間,他硬碰硬在地窖下連續數小時現場排摸,直到想出了在保持電纜原樣的情況下,27條光纜、27個接頭盒的擺放方案,為后續改割接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光交箱被撞搶修替換時間至少8個小時”,也引起了他的重視,他帶領工作團隊對現有光交接箱搶修流程、操作工藝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反復比對和試驗,找出了問題所在。他提出了將原光交箱、光纜需現場熔接制作改變為提前“預制作”備修材料,今后一旦需搶修替換,只需完成預制光纜與損壞光纜的直熔即可。今年2月,浦東外高橋一光交接箱被撞損壞需更換,按照趙鷹的方法3小時就完成了搶修替換工作,極大地縮短了搶修時間,此后該方法在公司內予以推廣。
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趙鷹對自己提出的要求。趙鷹在責任擔當的大旗下,充分發揮了這“三性”,時刻對肩負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推進有方、保障有力、下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