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網優工程師,她和同事們一起肩負著上海電信數百萬移動用戶的網絡感知,對剛剛榮獲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的移動互聯網部陳曉芳來說,最令她激動的是,自己能代表中國電信網優人在集團“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發言。
陳曉芳說,自己一直記著公司黨委書記馬益民所倡導的“黨員要成為企業最有價值的員工”這句話,她激勵自己要做“企業最有價值的員工”,并時常自問:“作為一名黨員,我對公司來說,我的價值是什么?對上海的百萬電信移動用戶來說,我的價值又體現在哪里?”
捕捉看不見的電磁波
“網優工作是基礎工作,在七層互聯網架構中處于最底層,同時也是連接用戶的最后一公里。”陳曉芳時刻提醒自己,她和團隊的使命是為公司整個移動網絡托底,小到用戶的一次掉話、上網時的一下卡頓,都與陳曉芳的工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為了探尋移動網絡質量提升背后的每一點一滴細節,陳曉芳和團隊需要克服許許多多難以預見的困難。“對網優人來說,用戶感知的每一絲波動,背后都有著非常復雜的原因。”陳曉芳說,這意味著要保證每一個電信移動用戶每時每刻的無線上網體驗,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要捕捉的是看不見的電磁波。”陳曉芳介紹,今天這個時代的無線環境非常復雜,在破解用戶體驗感知問題時,需要撥開所有復雜的信令,力圖“復現”當時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并最終確定解決方案。
然而,與他們作對的不僅僅是繁復的無線電環境、更有手機等上網終端背后的復雜應用環境和功能差異,“無線網優與傳統有線網絡的不同之處在于,無線網優難以實現精確定位問題點,這是無線網絡天生的差異和特質。”然而,即便在如此多元化的環境下,陳曉芳和團隊目標沒有變,就是為上海百萬移動用戶提供更好的網絡質量,除了網絡建設初期做好規劃外,還要時刻關注每一個用戶的無線上網體驗,如果發現問題,24小時隨時待命解決。
上海電信運營著一張全國最大的移動本地網,網絡環境復雜、用戶流動性大、業務體驗多樣。不限量套餐的推出、用戶對移動上網的無限依賴,不斷提高著網優工作的強度和難度。不論是半夜的緊急投訴電話還是凌晨的網絡告警故障,陳曉芳都要第一時間回復與處理,第一時間趕往機房或是小區。
陳曉芳無論出差、休假,甚至從浦西趕到浦東辦事,從來不敢不帶筆記本電腦,因為任何一個影響用戶感知的網絡故障都隨時可能落到自己的案頭。即便小孩生病需要照顧時,陳曉芳也不會停下自己匆匆的腳步。她說,他們網優人一直奉行的一句話就是對天翼網絡“不唯指標唯感知”,將廣大電信用戶“可感知的網絡品質”作為網優工作的真正目標。
為上海繪制250萬個柵格
2G、3G、4G、5G,通信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作為一名技術崗位的共產黨員,陳曉芳始終覺得除了在政治思想上過硬之外,在專業領域過硬的技術也是自己的必備素質之一。
“習總書記說過,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陳曉芳表示,面向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不學習,如何能擔當!
“在我的書櫥里,網優書籍是最全的,購買的專業電子課程也最多,還有大數據等方面的各種書籍。”陳曉芳說,自己的座右銘就是“別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為了規劃設計好上海的移動大網,陳曉芳還自學了編寫腳本和代碼用于數據的測試與大數據分析,“那段時間由于工作太忙,我和幾位同事只得利用周末時間,報班學習通信專業知識以外的大數據知識。”
陳曉芳和團隊創新地將“劃小”概念引入上海電信的天翼大網。憑借精準的定位分析繪制了全網250萬個柵格覆蓋圖,向上匯聚成42587個區格,通過區格會聚并打上“五高一地”標簽,優化管控提高性能。
受到AlphaGo的啟發,陳曉芳提出了MobileGo的智能優化思維,通過對投訴進行聚類分析,把十萬數量級的投訴地點、數十億條投訴用戶話單和幾萬個宏站扇區、幾千個室分做匹配,利用大數據形成更智能的投訴處理路徑與快速排障流程。“我們要對全市每天產生的60億條記錄樣本進行大數據分析,這是我和同事通過不斷學習才掌握的新技能。”
如今,由陳曉芳撰寫的“分析優化操作手冊”已作為指導書在集團下發,一系列技術積累獲得國家專利授權。陳曉芳也先后榮獲了市五一獎章、市管理創新一等獎等榮譽。
帶領團隊屢立“戰功”
陳曉芳是一名擁有近20年黨齡的老黨員了,早在1999年,還在就讀通信工程專業大三的陳曉芳就因成績優異、品格端正而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多年的網優工作中,陳曉芳啃下了一塊又一塊難啃的骨頭,而由她帶領的“黨員示范工作室”和“黨員攻堅隊”也屢屢立下“戰功”。
2017年,陳曉芳和團隊承接了800M重耕工作,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800M頻段的釋放則將為上海電信帶來巨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陳曉芳和團隊從方案評審、局部試點、全網割接、效果評估、網絡優化、投訴壓降等多個角度出發,經過11次重大網絡調整工作,終于順利完成。
陳曉芳回憶,每次割接都是一次馬拉松式的挑戰,從第一天上午9:00開始,各種準備、測試、調試、割接、路測,最長一次一直延續到第二天上午10:00,最遠一次路測工作一直延伸至上海與南通的交界處,而在這連續20多小時的奮戰過程中,陳曉芳和團隊必須在后臺全程值守,為前端實施和技術人員提供權威支撐。
在與團隊一起度過一個又有一個不眠之夜的同時,陳曉芳也帶領出了一支出色的團隊。她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曉芳結合成員特點揚長避短制定個性化輔導計劃,令團隊先后獲得兩年QC國優、兩年行優,并涌現出了一批集團創新能手、二級專家、D級人才等先進個人。
作為公司級優秀帶教老師,陳曉芳在知識與技術分享與傳授上從無任何保留,因為她認為不擔自己要“有價值”,還要讓更多的技術團隊成員也變得“有價值”,這才真正實現了黨員價值的再提升和再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