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中國電信發布《CTNet2025網絡架構白皮書》,宣布全面啟動網絡智能化重構。對于CTNet2025的演進路徑,中國電信采取“網絡云化”和“新老協同、能力開放”兩條腿并行的方式。其中,在網絡層面,中國電信將構建一個軟件化、云化、開放的CTNet2025目標網絡架構,主動、快速、靈活適應互聯網應用。
針對集團CTNet2025的目標,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信”)積極響應號召,提出了構建“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本地網”重構計劃,依托LSN(LocalServiceNode)項目對中國電信CTNet2025的重構目標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我們將來需要重構整個電信的網絡,LSN是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我們(上海電信)所認知的以數據中心為網絡核心具體怎么落地。LSN把用戶的局域網延伸到了電信的數據中心里面來。”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信息網絡部產品架構師商彥明近日在接受C114中國通信網專訪時這樣告訴我們。
解決用戶痛點LSN應運而生
說到LSN的誕生,商彥明表示,上海電信發現,很多企業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統,但卻不知道把這些系統放在哪里,這些系統是企業本身辦公需要,如果把這個系統放在公有云上,又會擔心安全問題無法保證。同時,還有現在很多科創園區,創業團隊不停做輪換,臨時需求很多又難以解決。類似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這些都成為了客戶的痛點所在。
而上海電信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客戶有信息化系統并需要承載,但又覺得放在公有云上不安全,那么上海電信干脆就給你一根內網通道。我們可以將此理解為電信的接入網絡,直接一根線接入電信的數據中心里面,這樣用戶使用起來就可以把電信的數據中心當做自己內網的一個延伸。這就是我們做LSN的一個主要初衷。”
我們了解到,對企業用戶,LSN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各類云服務,如基于云桌面的無盤、基于云統一通信的可視電話、云視頻會議,以及云打印等企業業務。對家庭、個人用戶,LSN則可以提供基于VR的新一代自然交互式的大視頻服務。
在基礎設施方面,上海電信的LSN采用了包括基于x86芯片的通用服務器、基于openstack的虛擬化平臺,以及SDN化的spine-leaf網絡架構;同時接入側提供基于SDN的OLT,打通接入網到DC內的VxLAN網絡。LSN內基于SDN/NFV技術的新型基礎設施相比傳統專用硬件設備,大幅降低了網絡建設成本,同時給網絡帶來更豐富的彈性、靈活等智能化能力。
商彥明指出,LSN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局域網業務,但是從形態來說,既有管道也有云,是一項非常典型的云網融合業務。一旦用戶通過LSN接到電信的數據中心,后續需要上網、對信息化系統進行擴容,直接在電信的數據中心里面進行就可以了。
“相對來說,我們云是很標準化的,比企業自己做運維要方便很多,而且上網可以直接從數據中心里面去上網。由于遠程運維的關系,電信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給企業,如上網的線路和質量都會更好,同時后臺有運維人員7X24小時的監控和服務,這是我們在考慮這個業務形態的一種模式。”
事實上,早在2015年,上海電信就依托LSN架構打造了科創云,實現了隨時隨地、拎包入住的辦公方式,并在多個科創中心落地,為科創中心企業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決方案。據悉,目前上海電信正在持續進行LSN服務的更新和優化,并逐步把現有客戶遷移到LSN上面。
電信運營商特色的云服務道路
商彥明表示,中國電信根據網絡把現在云的業務需求一分為二。“我們電信的這張網接入了兩類用戶,第一類用戶是通過寬帶、移動業務和專線業務接入的大量家庭用戶以及中小企業客戶。另外一類是使用我們IDC業務的客戶,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認知的互聯網企業。我們電信理解的用戶分為兩塊,上面一塊(互聯網企業),下面一塊(最終用戶)。”
同時,電信在發展云服務時發現了一個典型的特征,即上面的互聯網企業對云的需求,和下面的企業對云的需求——這兩種不同類別的用戶,他們對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商彥明表示,中國電信早在2011年就清晰意識到,作為一家通信服務運營商,中國電信與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所面對的客戶需求是不太一樣的。后者所面向的互聯網企業(客戶)要求靈活、資費便宜、快速部署,對于中國電信來說,則面向的是傳統企業,這些傳統企業往往會很慎重、決策很慢,對時間要求相對沒有那么迫切,但是對質量(高可用性、安全性、合規性)要求卻很高。
“當時我們就覺得,如果我們跟著阿里的路子去走,做普世性的公有云云服務,并不適應我們的主要客戶群。因此,我們現在做的既有公有云,但同時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是做定制化的私有云和面向行業的一些行業云。這是我們從2011年開始就有這樣的一個覺悟。”目前中國電信云服務主要針對的是政府、大型企業、制造業等比較偏傳統行業的客戶,可針對這些企業客戶提供端到端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據悉,上海電信從去年開始就在幫助上海各個區及上海市進行政府云的打造。從項目初期籌劃,到對“哪些應用系統適合去做云化”提出建議、進度安排、后期規劃(如如資源池建設規模、架構、安全性的保障)、等級保護、數據如何向云進行遷移及后期運維,上海電信都進行了全程的參與。商彥明特別指出,“政府在整個運維體系方面比較缺失,所有這些東西我們都要配合他們一點點、一步步理好,這樣他們才放心去做后續云化的開展。”
三大優勢助力電信發展云計算業務
我們常說電信運營商們像一頭大象,動作慢,節奏慢。但在商彥明看來,中國電信作為一家運營商,在發展云計算業務的時候,在看到自己短板的同時,更應把握的是自身的定位和優勢所在。他表示,網絡、品牌和政企渠道,便是中國電信在發展云計算業務方面的三大優勢。
在網絡方面,商彥明坦誠道,從多年來做增值業務的經驗來看,“電信最核心的優勢就在于這張網,離電信網絡越近的業務越容易做得起來”。因此,正如前述內容一樣,中國電信把用戶分成兩類,會區別去看待云服務這件事情。他表示,如果電信可以把自身網絡的優勢和云計算的一些業務結合起來的話,這就是其較大的優勢所在,而上述的LSN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云網融合業務。
我們也看到,中國電信的云服務面向的還是一些偏傳統型的行業,尤其是在面向政府客戶的時候,他們就會非常信任三大電信運營商。商彥明舉例說,以前電信曾做過一項業務,到最后只剩下一個用戶了,并且這個業務本身基本就要消亡了,但是電信為了這一個用戶,這項業務就始終不停,一直到這個用戶不再使用這項業務之后,電信才把這個應用下線。
商彥明強調說,“這是電信的一種社會責任導致我們做出的舉動。所以我們在面向政府和一些傳統型企業時,他們就非常看重這一點。比如我們今年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醫療影像云,醫院方面就提出來需要把病人的X光等醫療影像、電子檔案進行長期保存(至少十年以上),在這種服務上,政府就會非常信任運營商。”
在政企渠道方面,他分析說,電信整個集團的組織架構本身就非常適合做政企業務,因為集團整個組織架構就是朝這個方向去設置的。“以上海公司為例,我們的上海政企部有幾百家白金卡客戶,銷售渠道非常深入,同時我們在云業務方面有一些專業的銷售渠道,通過這些相互結合,我們的政企渠道實際上可以覆蓋整個上海市。在發掘商機方面也具備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