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信息網絡部IDC浦西中心橫浜機房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著深藍色的工裝,在辦公室和機房之間來回切換,他們便是機房的安全衛士:綜合機務員。他們的工作好比是機房的晴雨表,電源、專用空調、列頭柜、溫濕度……多年以來,各項機房的巡檢數據都被他們仔仔細細地記錄在冊。
無處不在的一張張標簽
5月13日8:30,橫浜機房辦公室已全員到齊,4位綜合機務員完成了早晚班的工作交接。機務長張舒優匆匆忙忙地扒拉了幾口早飯,便清了清嗓子開啟每天慣例的早會。
從對話錄音情況檢查、視頻監控圖像檢查到IDC機房巡視,早會上強調的重點工作也是團隊的常規工作。保障機房各個環節的穩定運行是機務員團隊的共同目標,它被具化到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檢查、巡視中。
上午10點,一場細致的機房巡檢工作開始了。機房空調溫度、門把手消毒、消防栓、設備指示燈……機房值班人員一邊拿著好幾摞巡檢記錄表,一邊環顧機房的各個角落。機房是機務員最重要的工作陣地,那里連接著成百上千臺政務云設備,不能容忍有半點疏忽。
機務長向記者展示機房管理的種種細節
這一工作通常要持續半個小時以上,機務人員需要練就火眼金睛才能挑出每個環節的小差錯。翻看機組團隊的記錄本,可以看到批注有“燈管壞了”“消防時鐘偏差2分鐘”等不易被察覺的細節。
“U位×××,編號×××,客戶要求一天之內新增光纖設備。”一路小跑趕過來的機務員卜志豪剛接到客戶下發的一張業務工單。對于機務員來說,接工單是主體工作中見縫插針的任務。他沒有打斷巡檢人員的工作節奏,而是在星羅棋布的設備里快速找到一條細細的線路。緊接著,他順利地用儀表檢測出光纖數據,完成了一次光功率測試。“數據沒有問題,明天可以安心地為客戶裝上光纖了。”卜志豪立刻將檢測結果匯報給機務長。
“編號”相當于機房設備的身份證號碼,通過一張機房平面圖和一連串的編碼,機務員能夠快速地搜索到該設備,這是所有機務員的基本功。張舒優的團隊成員最少也有3年的工齡,對他們而言,機房稱得上是天天打交道的“老面孔”。有著十多年工作經驗的業務員,更是能熟練地將每臺設備的歷史娓娓道來。
機務員團隊的“最強大腦”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無處不在的標簽充斥著每個機務員的辦公桌。
張舒優的電腦顯示器邊緣貼著好幾張便利條,“嚴禁空掛充電器”“上班簽到表簽名”“嚴禁使用U盤”……不僅如此,作為橫浜機房的機務長,張舒優還要熟練掌握交流頭柜、直流頭柜、空調電源屏的總體方案,一張詳實細致的表格成了他常年的電腦桌面背景。“這些是我平時最容易遺忘的細節和每天使用頻率最高的表格,標簽化記憶的方式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我的習慣,看多了也就不會忘了。”張舒優說。
經過多年的團隊磨合,橫浜機房已經達成了統一的做事風格。不光是張舒優,團隊所有成員都默契地把便利條放在案頭最顯眼的位置。除此之外,他們還是一支悶聲做事的隊伍,開放式的辦公環境只能聽得見敲擊鍵盤的聲音。
必不可少的一場場演練
進入5月的上海,氣溫已經按耐不住地在30℃徘徊,眼看離最難熬的梅雨季節越來越近了。橫浜機房即將迎來最為緊張的防汛防臺時期,張舒優把演練工作安排到5月中旬。
“受厄爾尼諾暖流的影響,今年的臺風天氣可能會很頻繁。”張舒優的語氣中透露出隱隱的憂慮。最近,收看天氣預報被列入了張舒優的日常行程中。去年夏天是上海的臺風高發期,為了時刻保障機房的設備安全,張舒優幾乎把家安在了機房。“遠程值班不安心,生怕遇上天花板滲水的情況。”碰上嚴重的汛期,雨水常常漫過街道,張舒優依然記得趟著水走進辦公大樓的滋味。
下午2點,防汛防臺演練正式開啟。張舒優帶著兩名機務員來到設備儲存室,應急擋水條、抽水吸塵器、棉花毯……樓道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防汛防臺的“神器”,在通往機房的走廊上還設置了地勢告警裝置。在外行人看來,暴雨沖破重重防線,滲透進機房的概率極低。但張舒優團隊要做的是,將所有微小的誘發因素掐滅在初始階段。
只見,一位機務員快速地搭好扶梯,另一位則熟練地將塑料薄膜鋪開,蓋在機柜的頂層。從預備防護產品到設備回歸原位,整個過程不足5分鐘。對于綜合機務員來說,相同的演練進行過無數次,正是這種規律性的重復才讓失誤一次都沒光臨過。
機務人員進行防汛防臺演練
8點、10點、16點、22點,橫浜機房形成了一天四次的標準化機房巡檢機制,但是在防汛防臺時期,巡檢的頻率也會跟著變化,“有的時候甚至是一小時巡檢一次,關鍵時刻大家都格外謹慎小心。”張舒優說。這只是一年當中的某次常規演練,等待他們的還有6月溫度告警演練,7月機柜跳電演練以及11月消防演練。“針對每個月的主題演練,我們會集中安排好幾場全員練習。只有將步驟、流程爛熟于心了,到了關鍵時刻就不會慌了陣腳。”
張舒優擔任一線機務員已經有十余年了,在他的印象中,機房的工作沒有特別忙碌的時候,平穩、安全才是他們的工作常態。也正是這種“螺絲釘精神”,才把大大小小的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里,才支撐起多個機房7×24小時地運轉。
記者:徐曉倩
攝影:馮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