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十佳工作室之“翁雯倩技術支撐工作室”的領銜人——公司總師室的翁雯倩是政企專線領域跨界第一人,在全國加大提速降費力度的趨勢下,緊抓金融界的小眾客戶,打造出高價格與高需求并存的本地低時延專線產品,成為國內首創;她還是個高產的“寫手”,繁多的業務規范、復雜的技術方案,無論呈給客戶還是電信支撐人員,都是那么無懈可擊。
以“小”見“大”的國內首創
依托總師室的平臺和技術優勢,翁雯倩一直專注于依靠創新產品實現差異化競爭,首當其沖的就是公司在國內首創的本地低時延專線產品,盡管是以小眾客戶為支點,卻漂亮地打破了低價誘惑的“魔咒”。
記者:是什么契機促使你們開發本地低時延專線?
翁雯倩:起初是美國的高頻交易帶來的啟發,那里的期貨交易所常常高價向運營商購買線路,因為在實際交易中,哪怕0.1秒的時延引發的價格差也能提高他們的交易成功率。上海也有證券和期貨交易所,足以說明低時延產品的需求。早在2015年,我們就進行過低時延產品的科研測試,后來總師室結合前期科研項目成果提出了本地低時延專線組網方案。我作為專業主管,牽頭組織跨部門協同完成產品和流程設計、業務規范、IT加載、穿越測試等。雖然高頻交易屬于小眾客戶,但是他們對價格恰恰不敏感,給低時延專線帶來了推廣空間。
記者:既然是國內首創,你們在項目開展期間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翁雯倩:比較困擾我們的一點就是組網規范中面向客戶的指標設置。一開始,我們設定的是矩陣表,參考局到局時延,但是客戶很難感知,因為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的地址該對應到哪個分局。如果轉而參考百度地圖,計算出的直線距離又和實際的光纜距離有出入。所以琢磨到最后,我們設置了基于內環、中環、外環的指標體系。
在此過程中,我協調解決了個性化低時延預估資源系統開發和流程制定的問題。比如說有一家期貨客戶,由于地址搬遷,他們覺得新對應的標準時延不太理想。經過我們的指導,客戶成功開通了個性化低時延專線,時延從4.6毫秒縮短到1毫秒以內,這項技術成果獲得了集團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公司優秀產品創新獎。
“雙線規劃”引領三年發展
善于沉思的個性,讓翁雯倩為公司的“雙線規劃”提供了獨到的技術見解,項目的成功更是引領了政企專線未來三年的發展。她致力于借助自身的工作室來實現案例的最大化共享,為此贏得了“十佳工作室”的美名。
記者:“雙線規劃”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展開的?
翁雯倩:去年上半年,我們的政企專線增量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因此急需對現有產品線重塑。于是下半年公司就成立了專項團隊開展“雙線規劃”,即組網專線和上網專線。我作為總師室接口人,組織各部門協同完成規劃的編寫,整個項目歷時4個月。其實在2016年,我就寫過政企專線組網方案,只是還沒有落地,但已累積了很多想法。
這次雙線規劃的視角和我2016年的成果很相似,又做了更多深化,比如增加了技術驅動等。我發現隨著云改工作的推進,客戶對組網的要求變得沒有以前那么高了,客戶可通過公線的資源獲得專線的感知,并有助于我們的大網向客戶的內網延伸。最終,我們輸出了100多頁的PPT,形成了政企專線產品整體規劃、產品營銷策略及網絡、技術演進規劃與行動計劃。
記者:工作室的技術支撐有什么特點?
翁雯倩:如果說總師室提供的是產品的前瞻性規劃,那么工作室更多的就是給予面對面技術支撐,向一線經營單位輸出技術疑難問題的一點接應和一站式服務。自從2017年3月成立以來,工作室通過通俗易懂的單頁,既增長了一線支撐人員的知識,也發放給客戶,解決了他們不懂如何將自己的設備與電信組網進行匹配的苦惱。2017年,我們共計發放單頁1455份,2018年又將前一年技術應用案例大賽中的優秀案例匯編成冊,實現了案例的最大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