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數千位尋呼員的代表,“尋呼姐姐”卜雯倩今年十一登上央視一套國慶特別節目,成為最近一段時間公司員工之間的美談。
尋呼員,是一個已經消失的職業,雖然我們還記得她們動聽的聲音,然而她們的故事卻塵封于那些年的話房中。今天,讓我們隨兩位尋呼臺的老領導、老員工,一起走進上世紀90年代的話房,來到那批可愛的“尋呼姐姐”身邊。
口述者:張寧燕
簡歷:部隊轉業后就扎根尋呼事業,時任國脈公司話務部副主任,是尋呼員小姐妹們的大家長,被戲稱為“張司令”。現退休。
口述者:雷秀華
簡歷: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批尋呼員,隨后成長為國脈公司126臺話務長,是話務員姐妹們身邊的大姐姐,提起那些年話房里的故事,誰也沒有她清楚。現退休。
在開始話房里的故事前,時間先回到改革開放之初的1983年,上海尋呼業是如何起步的,還得從這個故事說起。
那年,香港商人黃金富提著公文包敲開了時任上海郵電管理局總工程師袁華的辦公室大門,他向袁華演示了音響尋呼機的功能,并希望通過郵電管理局尋找一家單位合作發展尋呼機業務。婉言謝絕港商之后,看到機遇的袁華找到時任無線處處長的樊松林,兩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就這樣中國第一家無線尋呼中心在上海誕生了。
誕生在2.6平方米的走廊里
1983年,上海第一個尋呼信號從華僑商店的一間盥洗室走廊內發出,那時僅有一個尋呼坐席,面積只有2.6平方米,服務30多個用戶。隨后的第二年,國內第一家無線尋呼臺創立,地點設在錦江飯店一個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面積大了,但也僅有15平方米,第一批話務員有7人,這7名元老后來被尋呼臺的小姐妹們親切地稱為“大姐”“二姐”……雖然資金少、條件差,但話務員并沒有覺得苦,因為當時就算公司正副總經理也只能擠在6平方米的閣樓里辦公。
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批話務員可謂來自郵電系統的五湖四海,海纜公司、設備三廠、無線處、電報局等部門的小姐妹們陸續來到當時的上海郵電通信開發服務公司報到。當時,“尋呼小姐”被認為是一個業務新、待遇好,甚至有點前衛的工種,各個部門的年輕女孩“削尖腦袋”爭著來到這個吃香的單位。
從這點來看,改革開放之后的人們已經很有開拓創新意識和闖一闖的精神,她們敢于拋棄過去相對穩定的工作,迎接更具挑戰性的新事物。
開始的時候,發展用戶銷售BP機并不容易,公司常常需要發動全員向自己的親戚朋友推薦機器,記得當時每賣出一臺BP機,尋呼員可以提成5毛錢。
80年代末的時候,上海市民中不少人已經知道BP機這種通信設備的存在,但仍沒有一個人能預想到90年代尋呼業的大紅大紫。
3000個尋呼小姐擠爆話房
到了1990年,話房里的尋呼小姐人數已經多達200多人,上海的尋呼市場悄悄來到爆發前夜。
上海尋呼業真正紅火起來始于“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也正是那年,上海國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掛牌上市,完成了中國尋呼業同時也是通信業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
那時候,尋呼業的常規發展已經滿足不了市民高漲的購機入網需求,和裝固定電話一樣,申請BP機,老百姓也得排隊等待。銷售BP機的營業部已經忙不過來,經常從尋呼話房里調人支援銷售工作。
之后的數年中,上海尋呼業發展越來越快,話房一個接一個被“開出來”。當時尋呼小姐算是一個很不錯的職位,90年代中期就可以拿到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很受當時的年輕女孩子向往。
那時候,尋呼臺負責人總是馬不停蹄地招聘人手,而在每周的人才市場上,招聘尋呼小姐的柜臺前也總是人滿為患,甚至被擠爆;而尋呼臺也很挑剔,個人素質、長相等各種因素都要挑,能被選中的應聘者絕對算得上“白富美”。
1997至1998年間,上海尋呼業迎來最高峰,最多時尋呼坐席數量達到600個,郵政大廈、長安大廈、平涼分局、汾陽分局等多個話房人員爆棚,頂峰期尋呼小姐數量高達3000人。
截至1995年11月,國脈坐擁70萬用戶,獨占上海50%的市場和全國市場的十五分之一,作為全國郵電系統第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其資產從創立時的7000萬元躍升至10億元,126人工尋呼系統、127自動尋呼系統、128中文尋呼系統,分別榮登全國同類城市尋呼樞紐的榜首。
“白富美”也是“拼命三娘”
1996年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除了南京路以外最熱鬧的馬路之一,一則“國脈通信”的巨幅燈箱廣告在路邊依次排開,延伸開去。廣告中的主角是當年尋呼臺里公認的“大美女”,而今年十一央視節目主角“最美尋呼小姐姐”卜雯倩也出現在這則廣告中。
一點不吹牛,當年尋呼臺里的美女可是真不少,就連不少國脈公司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也常常利用“工作之便”頻頻來到話房忙活,并最終促成了不少國脈夫妻檔的佳話。
由于尋呼工作的特性,常常需要晚上很晚才能下班,那個年代還沒有地鐵,出租車價格不菲,所以每到晚間深夜,常常可以看到許多青年男子等在尋呼臺樓下,接下班回家的尋呼員女朋友。
雖然“白富美”,但尋呼小姐們工作起來卻絕不含糊。在上述燈箱廣告中看似發帶一樣的裝飾物,其實并非為了美觀,而是由于頭戴耳機時間過長,容易引起頭部不適,而專門加上的皮質保護套。
當時,所有話務員都是坐在486電腦前工作的,沒有電梯,女孩子們自己將電腦和話務設備一臺臺扛到位于頂樓的話房。
一年365天,每天24個小時,尋呼臺內永遠燈火通明,所有尋呼員24小時輪班,為數十萬用戶傳遞信息。通常接進一個電話需要10秒左右時間,多的時候,一位話務員一個月要接聽2萬個呼叫,由于需要不停輸入信息,所以鍵盤的損耗率特別高,特別是數字鍵,更是“重災區”。
中文尋呼機流行的時候,每到春節前的大年夜,總有許許多多用戶會提前預訂好自己發給親友的拜年信息,這些信息都被記錄下來,并打印成小字紙條,而尋呼員們則需要全員出動在除夕夜集體加班,輸入海量的拜年信息,直至深夜。對于所有尋呼員來說,她們都沒法與親人們吃上年夜飯,大伙兒得一直忙到大年初一的凌晨1點左右才能收工下班,年年如此。
雖然很辛苦,但尋呼小姐妹們在一起卻很開心,可以說是幸福感滿滿的,當時大家都以自己尋呼小姐的職業而感到自豪。更了不起的是,尋呼臺從未發生一起失拷(Call)事故,因為她們知道自己的用戶中有公務員、老板、領導,更有醫生、記者、消防員,每一個細小失誤都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和損失。
萋萋滿別情
在一起很快樂,但如果要分離,總是十分不舍。
尋呼業高峰期大概延續了10年左右時間,2000年后,由于手機和短信的興起,尋呼業無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尋呼行業內有句話叫作“一條短信,摧毀了一個行業”。
對尋呼小姐們來說,最讓她們傷心的是,當時的話務員數量,“不是在做減法,而是在做除法”。因為業務量正在嚴重萎縮。
許多尋呼小姐流著淚依依不舍地離去,對于話務臺的管理者們來說,令她們唏噓不已的是,自己親手把一個個年輕的女孩招聘進話房,一起接電話、朝夕為伴,一起相守到黎明,成為情同姐妹的一家人,但如今自己卻要再一個個與她們談心,讓她們理解企業發展中的無奈,與多年的友情揮淚再見。
與尋呼姐妹們一樣,即便再不舍,也到了分別的時候,2005年以后,尋呼業務總量已經極度萎縮,尋呼小姐的形象逐漸從人們的腦海和生活中淡去。
2007年是上海尋呼業的最后一次瘋狂,一直躥升到五六千點的股票市場,推動了可以說是最后一波尋呼業高潮。高峰之后,等待尋呼業的,不是低谷,而是盡頭。隨后,中國尋呼業標志性企業國脈的尋呼資產被盤給了錦江臺繼續經營,上海尋呼業的大幕徐徐落下。
又送尋呼去,萋萋滿別情。尋呼機和尋呼小姐作為一段美好的記憶,永留人們的回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