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地虹橋世界中心的進口博覽會籌備工作現場指揮部,陸豐明是有名的穩當當的“大塊頭”。說他穩,一來是因為體重太“穩”,二來則是由于事情一旦交給陸豐明,那么這件事就能落實得非常穩妥。
從5月14日開始,陸豐明作為上海電信派駐成員加入進博會籌備工作現場指揮部,他的辦公室從世紀大道搬到進博會展館旁。而名義上身兼網絡發展部重大項目主管職務的陸豐明,實質上成了整個進博會通信建設的對接人,承擔了囊括網發部職責的所有協調工作。
保障通信網絡建設質量是陸豐明的基準線,他為此曾就設計方案改動問題在會上與場館施工單位據理力爭。從最初拍桌子叫板到一句話搞定,幾個回合下來,他和這些人不僅沒結下梁子,還成為非常默契的合作伙伴。
經歷了近5個月的忙碌,進博會展館的布置工作已接近尾聲,預期的工期絲毫未延誤。偶爾閑暇下來,陸豐明也會站在指揮部的窗前迎街眺望,他看到這株進博會的“四葉草”已經將其互聯網的“脈絡”伸展開來,而基于這些網絡,身處其中的人和事將在未來與整個世界的時空緊密相連。
身板“穩”,做事也穩
為了推進進博會主會場國展中心的網絡新建、改建和優化工作,陸豐明作為上海電信進博會通信保障工作的總接口人,被派駐到上海市進博會前線指揮部。而上海電信作為本次國展中心固網建設的總牽頭,也是唯一駐扎在前線指揮部的通信運營商,陸豐明自然而然也成為了通信行業的“現場代表”。
相處久了,指揮部的同事開始直呼身材敦實的陸豐明“大塊頭”。盡管陸豐明本職工作是固網建設,但由于身處同一個辦公室,為了其他部門同事的便捷、高效,陸豐明很自然地將通信協調工作全攬下來。陸豐明用自己很“穩”的風格,讓進博會場館改建中的通信難題都有了抓手。
記者:過去半個小時你接了兩個電話,事無巨細地溝通協調,看得出大家有問題都會找到你。你在進博會前線指揮部承擔了怎樣的角色?
陸豐明:作為通信保障工作的總接口人,我的主要職責就是溝通協調,橫向協調各委辦局,包括公安機關、國家會展中心以及進博局等單位,縱向連接電信、移動和聯通這三家運營商。電信公司主要牽頭負責場館內的固網有線建設,但是我不光要負責固網,還要承擔其他運營商方面的對接工作,移動、聯通在指揮部沒有派駐人手,所以一般指揮部有通信方面的問題都會找我,其實我承擔了電信業務的總對接人職能。
記者:事無巨細的協調工作,是否讓你的工作量超負荷了?
陸豐明:換個角度想,由我來承擔通信業務對接工作,其實提升了大家的效率。今年五六月份,進博會場館改建工程開展初期,指揮部每周至少要開五六場協調工作的會議,可以想見前期充分溝通是保障工程能夠順利進行的基礎。
我們承擔了兩個場館的網絡新建以及整個場館的網絡擴容工程,單項項目就達到幾十個。工期緊任務重,我們幾乎與總包方的土建單位每天都溝通,同時也會每周召開項目組例會,協調設備、人員、資金、到貨等情況。我會將進度反饋給移互部、青浦局兩家建設單位。
施工過程中我們還要嚴格限制進出人員。進博會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進館的證件被分為好幾個安全等級,施工人員手持的大多是臨時證。這些證件需要通過我來辦理,經由電信公司和通管局的雙重簽字才能有效。我已經協調多部門辦理了20多次證件,共計辦證700多張。
“大塊頭”成了一個昵稱
進博會展館建設過程中,延誤工期是建設單位不能觸碰的紅線,各單位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彼此間難免會產生一些沖突。陸豐明在工作中就遭遇了這樣的沖突——建工單位為了趕工時,沒有按照事先與運營商溝通的方案,在金屬吊板內打足用來防止信號屏蔽的網眼。為此,陸豐明作為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代表,與建工單位據理力爭,甚至在大會上拍桌子叫板。
記者:工作中最困難的事是什么?
陸豐明:最難的地方在于協調。要知道網絡改建工程需要跟著總包方和建工單位的進度來做,他們建設到哪里,我們就改造到哪里。但是之前出現好幾次建工單位方案變,卻沒有通知我們的情況。情況反映到我這里,我跟建工的項目經理溝通,沒想到溝通不成,咱們只能上會。
一開始大家有些“敵對”情緒,因為我在會上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問題越多,他們要干的活就越多。事實上,我們能夠理解建工單位的心態,比如要在場館的全金屬結構中開孔,這項工作會大大影響建工單位的工期。但是如果他們不做這件事,這些金屬結構按照專業人員測評,會屏蔽掉接近60-70%的網絡信號,我們去安裝再多的設備也沒法彌補被屏蔽的信號。
類似金屬吊頂屏蔽的問題,從5月到現在已經出現了七八次,最初每次解決問題的周期要兩周時間,但隨著大家溝通頻繁,事情解決也順暢了。一些小的改動,我們不需要提到大會上定奪,最多反映到我這個層級大家就能溝通解決了。
記者:經歷了如此多的協調工作,你有沒有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溝通策略呢?
陸豐明:談不上策略,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吧。
我們理解建工單位出于防火考慮,需要按照全金屬的建筑結構。但是這些金屬反過來會對場館內信號造成屏蔽,也是對方需要考慮的事。我們有自己的底線,不能因為建工單位很忙,就不做防屏蔽措施,如果理解不了就硬上,臺子還是要拍的。大家如果都能站在進博會全局的角度,而非只顧完成自己的一攤工作,問題就能更有效地避免。
當然,人都是感情動物,大家交涉久了,相互熟悉也就更容易互相理解。建設單位的同事開會時開玩笑叫我“大塊頭”,原本這個不太客氣的外號,隨著我們合作加深,大家互相熟悉,也就成了一個昵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