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40年間,上海電信經歷了自身通信技術和業務的創新升級,與國家命運、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盛的道路。電信與我的國一起,架起了中華民族通信的橋梁,譜寫了中華兒女情感的詩章,收獲了改革開放播下的希望。
上海電信推出了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視頻,用三段光影,記錄電信扶搖直上的40年,集結時代的經典、溫情的淚點、明星的看點。讓我們從這三段視頻中,一起追隨上海電信走過的40年歷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將華夏神州引上了通往現代化強國之路,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催開了電信業這朵含苞待放的蓓蕾。
40年間,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通信業發展也是翻天覆地、日新月異。
曾經,打長途電話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長隊,這還是運氣好的;曾經,“大哥大”一機難求、遠遠熱過iPhone,一部手機被黃牛炒至七八萬元;曾經,上網需要借助電話線,打開一個網頁要等上半天。
現如今,打電話越來越容易,網速越來越快,資費越來越便宜,生活越來越智慧、越便捷。
經歷了40年的變革與騰飛,現如今通信業又經歷著新的升級換代,千兆寬帶已經來臨、5G近在眼前、萬物互聯落地開花,我們正處在最美好的時代。
正所謂“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第一段視頻《聚變》描述了通信業為社會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瓶頸到賦能者:
落后的帽子被甩掉
改革開放40年,通信業發展翻開了波瀾壯闊的一頁。全國如此,上海亦如此。
1978年,全國郵電業務總量為11.65億元,電話普及率僅為0.38部/百人。2017年,國內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其間增長了2365倍,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
在上海,1978年時電信業務總量為2731.1萬元,僅有18.7萬部電話,每百人僅占有話機1.7部,當時華盛頓是145.8部/百人,巴黎是105.9部/百人。到2017年時,上海電信業務總量達到694.71億元,和1978年相比增長了2544倍,固定電話用戶和移動電話總和接近4000萬戶,僅移動電話普及率就已達到136.3部/百人。
這些數字無不證明,國內通信業以及上海通信業發展翻天覆地,堪稱石破天驚!
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歷史原因造成的落后通信狀況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薄弱且嚴重短缺的通信基礎設施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矛盾十分突出。
在原郵電部部長、原信產部部長吳基傳主編的《大跨越——中國電信業三十春秋》一書中,對當時的情形就有生動記載:“外商熱心考察,政府熱誠接待,項目趁熱打鐵,一拍即合,但等到外商想與上司或公司聯絡的時候,卻發現電話怎么也打不通……一些幾百萬、幾千萬的投資項目常常無果而終。”可見通信服務對于經濟發展已經成為首要問題。
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就提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并將通信列為經濟建設的重點之一。
而后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機制的調整,通信建設步入了快車道,通信能力、技術水平、業務發展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通信業逐漸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在改革開放東風的勁吹之下,上海通信行業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不斷刷新著“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紀錄。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成為國內首個固定電話七位號碼制、八位號碼制城市,到首批開辦磁卡電話業務的城市、首個電話交換機容量突破100門的城市、首個推出移動電話系統的城市,再到本世紀上海成為全國寬帶第一城、光網第一城、IPTV第一城,2018年將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千兆寬帶全覆蓋的城市。
現如今,通過寬帶國家戰略、信息消費戰略、提速降費政策、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信息通信業正發揮著越來越廣泛、深厚的推動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全行業的融合轉化,賦能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打造數字新動能。
從小眾真正走向大眾:
告別“難打難裝”進入通信普惠時代
40年前,通信業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即使是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打電話難、裝電話難、買手機難仍困擾著人們,成為社會典型現象。可以說,上海通信業的跨越式發展,就是從這一系列的“破難”開始的,現在無論是電話、寬帶、視頻娛樂、智能組網等等業務,只要人們想要,在第一時間就能得到滿足,擱在以前這是無法想象的事。
40年間,從瓶頸轉變為支柱性產業,再到推動眾多行業轉型升級的賦能者,通信業發展日新月異,也讓老百姓感同身受:曾經的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過去苦苦追求的“時尚奢侈品”如今人人能夠擁有。
那個時候,橫浜橋長途局營業廳、四川路橋郵政營業廳、南京東路電報局營業廳堪稱是上海三大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擠滿了來打長途電話的市民。當時撥打長途電話需要排隊掛號,運氣好的用戶排半天隊就能接通電話。不少人為了打上電話,甚至尿急了也不敢上廁所,肚子餓了也不敢出去吃東西,就怕回電來了自己卻錯過了接聽。
那個時候,電話初裝費貴得驚人,相當于一臺錄像機,但是申請安裝的用戶仍然很多,以至于要等候好長一段時間才能裝得上。那段時間,“待裝戶”數量居高不下、裝電話難成為通信業供需矛盾中的突出表現。
那個時候,“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是成功人士的必備行頭。雖然終端價格非常高,但是想要買到一部并不容易。那時在移動電話營業廳里,每天都擠滿了前來辦理購機的用戶,“黃牛”也是非常活躍,一部大哥大的黑市價曾經被炒到六七萬元,就是一張購買大哥大的登記卡也被黃牛炒到了500元。
現在,無論是電話還是寬帶,或是IPTV、智慧家庭,人們在第一時間都能擁有,用戶可以去線下營業廳,也可以通過電話熱線、網上營業廳、微信公眾號客服、App客戶端等方式隨時辦理,動動手指、點點屏幕就能享受到通信服務。與此同時,終端瓶頸、資費瓶頸也已經打破,語音資費低至1毛錢每分鐘,大流量套餐、不限量套餐的普及推廣讓用戶能夠放心大膽用流量,享受信息生活帶來的美好。
從跟隨者到引領者:
千兆、5G,上海走在最前沿
40年前,在人們看來,通信就是打電話。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新技術的涌現,時代賦予了通信更豐富的內涵,通信不只是電話,還有寬帶、視頻、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等。內涵的擴展,使得通信業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而上海則繼續屹立潮頭,全球千兆寬帶第一城、國內首個5G示范區就是最新的答案和標桿。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通信業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為了解決打電話過程中存在的供需矛盾,無論是固定電話、大哥大還是BP機,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語音通話需求。
而隨著固定寬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通信業升級換代,進入了新時期。
在每一次通信業轉型升級階段,上海都敏銳抓住潮流趨勢,走在了最前沿。
1997年,上海ATM寬帶通信實驗網開通,上海成為世界上能夠提供ATM廣域網寬帶通信業務的城市之一。2000年,上海電信商用ADSL寬帶,使得上海成為全國首個城域規模發展ADSL寬帶的城市。2009年,上海電信率先實行光網改造,通過不斷的網絡改造與寬帶提速,全國首個由上海電信建設的城域規模“城市光網”正式誕生。2016年,上海電信正式啟動“千兆寬帶”規模發展,并將在2018年實現“千兆寬帶”全市覆蓋,“全球千兆寬帶第一城”將由此誕生。
從窄帶到寬帶,從銅纜寬帶到光纖寬帶,從百兆到千兆,每一步升級上海都是早早邁出步伐,引領著寬帶發展的潮流。
在5G發展方面,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處于第一陣營,上海則處于最前沿。2018年5月,國內首個基于5G測試網絡的8K視頻應用平臺“5G+8K試驗網”正式首發,這是上海電信與上海文廣集團聯手打造的。與此同時,由上海電信和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共同建設的全國首個“5G示范商務區”也正式啟動。
“千兆寬帶全球第一城”、5G先試先用、NB-IoT窄帶物聯網規模處于全球領先……這些都表明,經歷了落后、追趕階段之后,國內通信業與全球領先水平正處于并跑,甚至領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