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海長江口以東約160海里處的海面上,看似平靜的海水下隱藏著即將到來的驚人災難,巴拿馬籍油船“桑吉”號與香港籍散貨船“長峰水晶”號發生了碰撞,導致“桑吉”號全船失火。
災難發生后,海軍部隊和海事局展開了緊急求援行動。海軍派出的無人機在“桑吉”號上空盤旋,拍攝下了現場畫面,可是這些畫面卻傳不到海事局,開通緊急專線的任務迫在眉睫。
1月10日18:30,網運部收到相關部門的緊急需求,要求當晚緊急開通一條專線,用于將“桑吉”號失火現場的視頻信號回傳至相關部門用于救援指揮。
于是,一場持續10小時的緊急專線開通行動在零度的深夜打響了。
在零度的深夜,出發
1月10日,上海正值寒潮。收到相關部門緊急需求后,網運部立即行動,投入開通專用通信鏈路的緊急任務中。
“正常情況下,開通這樣一條電路需要5個工作日。”網運部人員告訴記者。而實際上,當天開通電路僅花費了10個小時,這樣的成果,與參與該項目的每一位人員的協力合作分不開。網運部資源中心、傳輸線路維護中心、政企客戶服務支撐中心以及上海NOC、上海電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德律康分公司,都為此任務奮戰到凌晨。
當天晚上接到任務后的半個小時,一個名叫“政企應急項目”的溝通群建立了,相關部門的人員均在線響應。面對如此緊急事件,網運部資源中心的工作人員迅速制定開通方案,在確定了海軍基地和海事局基地兩處均有電信光纜資源后,緊急實施了資源調度。
傳輸線路維護中心的許俊秋當時已下班回家,卻突然接到了這個緊急通知,要求隨時待命。方案確定之后,許俊秋立刻打車前往公司,原本坐地鐵需要50分鐘,這一次只花了15分鐘,“要快點,再快點。”趕到辦公室后,他和同事立刻著手準備開通電路所需要的工具,并落實設備和輔材。一切準備就緒后,他換上了那件陪伴他工作許多次的工作服。
想要開通專線,共有四處地方需要配置,除了海軍基地和海事局所在的位置之外,中間還有兩處過路局也需要調度。以往,每一處的調度均由一組施工隊完成,但是當天的情況根本不允許一組施工隊去完成所有工作。傳輸線路維護中心和德律康分公司的施工人員兵分四組,每組三人,前往用戶兩端以及過路局施工。月涼如水,施工人員帶好工具,深呼吸了幾口,車載著他們快速趕往現場,“動作一定要快。”他們告訴自己。
一場持續10小時的奮戰
雖然開通線路對于“身經百戰”的施工人員來說,并不復雜,但是任務艱巨且時間短暫,每個人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光芯一一對接,光纖跳接的工作一點點地進行著。由于每一處過路局以及每一處用戶端的光纖跳接工作并不是獨立的,在工作期間,施工人員除了要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還要與其他隊友交流各地的不同情況,一起調試。23∶04,第一個過路局節點完成跳纖,42分鐘后,第二個過路局節點完成跳纖……在凌晨2∶00左右,最后一處用戶端也安裝上了小光端機并聯調成功。看著聯調成功的提示,許俊秋很開心,忙碌了好幾個小時,總算有了成果,回家之后還有時間睡一會。
可是,施工人員還沒喘過氣,又接到了一個重大通知。海軍和海事局方面因為業務需要,緊急要求將原本的MSTB線路更換為其它線路,這意味之前所做的光纜跳接工作,全部推翻重來。來不及放松,來不及休息,也沒有抱怨,一切又回到了接到通知時的原點。方案重新制定,施工人員在月色下繼續與光纖相伴。
上海NOC的梁軼是當天的值班人員,凌晨3∶00左右,緊急變更的業務需求傳到了他這里。時間緊迫,梁軼立刻協調工作人員在網管系統上對過路局以及用戶端的數據進行重新配置。而另一邊,許俊秋還在為新業務所需要的儀表以及2M線發愁,一開始沒有準備這些東西,可是接下來的工作,這些卻是必須的。幸好,他在用戶這里找到了2M線,德律康的施工人員也緊急趕回去取其它所需材料。縱使突發情況不可避免,但一切工作都井然有序。
有了第一次的操作經驗,第二次操作速度也快了許多。兩個多小時之后,“滴滴”的提示聲打破了黑夜里的寂靜,在場的施工人員聽到聲音后情不自禁地笑了出來,電路測試成功了。至此,根據用戶新的業務需求,全程鏈路成功開通。此時,距離接到任務僅過去了10個小時。
電路開通意味著電信的工作全部結束,但許俊秋和同事們并沒有急著離開,而是陪著用戶進行設備對接工作。5∶45,顯示器畫面上終于出現了現場救援的視頻,許俊秋和隊友們這才放心地離開了現場。“上海電信好樣的!”臨走時,用戶這句發自肺腑的稱贊讓隊員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再過一會,他們又精神奕奕地出在現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