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 “老人”,也不算新人,移動互聯網部重保中心的鄭弘敏從2011年大學畢業進入電信之后,一直沒有離開過無線網絡優化的崗位。地鐵、隧道的網絡優化是他的常規工作,重大活動的網絡優化則是他的重點工作,現在鄭弘敏又加入了移互部無人機監控網小組,玩起了無人機,算是他的創新工作。在他眼里,做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謹慎和細心,雖然工作內容始終如一,但每次成功地完成網絡優化任務,總能讓鄭弘敏產生深深的自豪感。
■記者 潘少穎
經??吹?4點和4點的上海
網優人員的工作環境總是千變萬化,就像鄭弘敏,有時,他帶領團隊出現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展覽會一角,用腳丈量展館的每一寸土地,每天的行走步數可以達幾萬步;有時,他和同事們半夜進入地鐵軌道,在黑漆漆的隧道中優化網絡……總之,網絡深入到的角落,他們也要深入。
記者:做網絡優化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鄭弘敏:開玩笑地說,常人見不到的場景我們或許可以見到。比如很多人都乘地鐵出行,但隧道內是怎么樣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沒看到過。地鐵網絡優化是我的一項常規工作,當接到地鐵站點區域之間有網絡信號不好的報告時,我們就會在凌晨,地鐵停止運營后,穿上反光背心,拿上手電,帶好測試設備和維修設備,進入潮濕而黑暗的隧道,待上三四個小時,檢查設備是否有問題。
記者:三四個小時能解決問題嗎?
鄭弘敏:不一定。時間很緊,因為隧道里幾公里路全靠走,雖然我們帶著圖紙,大致知道設備的位置,但在黑暗中很難估計到底走了多少路。有時設備裝在隧道頂上,要攀爬上去查看,在黑暗中操作的要求很高。還要算上走回站臺的時間,基本上要趕在5點前回到站臺。有時,對某段區域進行網絡優化需要下到地鐵隧道兩三次。
記者:這些工作都很辛苦吧?
鄭弘敏:都是半夜操作,說不辛苦是假的。結束任務之后,早的話會回家睡一會,不早的話可能直接就去單位了。此前,朋友圈里被一句“你見過XX點的上海嗎”刷屏,我想說的是,我經常看到24點和4點的上海,因為對于網優人員來說,除了朝九晚五的常規時間,其它時段也可能是工作時間。
無人機可以這樣玩
今年是大力發展物聯網之年,移互部正在組建無人機監控網,把網絡的維度從地面提升到高空,從更深層次來說,可以通過無人機實行真正的監控。但是,這樣創新的項目沒有經驗可循,此前沒玩過無人機的鄭弘敏也嘗鮮了一把。
記者:無人機監控網的作用是什么?
鄭弘敏:一是可以替代傳統的攝像設備,對節假日、重大活動等的密集人流區進行更全局性的監控;二是現在國家對無人機的監管也比較嚴,比如購買無人機時要實名制等,無人機監控網可以在監控方面更深一步,比如可以及時發現是否禁飛區域有無人機闖入等,并實行迫降或迫其離開。當然,要達到對無人機的在網監控,要對無人機的模塊等進行改造,所以我們在和一些無人機廠商洽談。
記者:現在,這個項目有落地的應用嗎?
鄭弘敏:就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我們請來了有執照的飛手,和公安聯手用無人機監控外灘人流。為了這次合作,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我們坐著公安的浦江巡游船對高空網絡進行優化和確認,此外還要給無人機安置一塊合適起飛的區域。國慶一開始,無人機就去執行任務了,但一開始并不順利,比如發出去的指令,無人機接收不到或者不響應,它傳回的畫面也會有卡頓。經過多次排摸,發現是傳輸鏈路的問題,經過優化之后,效果就好了很多,這可以說是第一次實際應用,總體來說效果不錯。當時,無人機在天上飛,我們站在巡游船的船頂上遙控,很多游客對著我們和無人機拍照。
記者:你此前沒接觸過無人機,在參與這個項目前做了哪些準備?
鄭弘敏:我在這個項目中主要負責適用于無人機網絡的可行性驗證,無人機對網絡的要求是什么。因此,我要去了解無人機的構造、類型等,一開始覺得專業術語還是很高深的,后來參加了專門的培訓,再經過實踐,已經初步入門了。現在,我還在參加無人機駕照的培訓,爭取今年底到明年初拿下,熟練之后,自己入手一臺。
在意每一個細節
記者:這份工作帶給你的收獲是什么?
鄭弘敏:我讀的是通信工程,專業對口,相對于學生時代的自由,這份工作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除了技術要求高之外,還要謹慎。其實網絡優化是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很多小的點,一個點沒顧到,就可能出差錯,即使是收尾工作,也要一絲不茍。比如在地鐵優化完網絡之后,設備箱等都要關好,否則可能會影響地鐵運營。
記者:接下去有什么計劃?
鄭弘敏:就眼下來說,我想在無人機領域能有一些新的突破,現在無人機的實際應用并不多,但其實,無人機在很多項目、很多場景中可以應用到,這也符合公司進軍物聯網行業應用市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