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自己“反應太慢”,偶爾有時間和兒子打打游戲,總是敗下陣來。但在每一次技術變革來臨時,他總是搶先一步,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鉆研難題。從窄帶、ADSL寬帶到光纖寬帶,每一次網絡技術大變革之時,他都能從中尋找到創新的靈感。他。就是2017年最新出爐的“上海工匠”周紀東。
■記者 章蔚瑋
找出了干擾寬帶上網的“元兇”
走進莘閔局周紀東的工作室,記者看到墻上是他搭建的室外光纜模型,地上擺放著他發明的裝維小工具,書架上擺滿了和裝維相關的工具書。周紀東說自己沒有時間好好整理,工作室太雜亂,不過這些發明背后發生的故事,他都記憶猶新。
2003年,ADSL寬帶進入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家中。但當時,不斷有用戶反映新裝寬帶經常斷網。一種觀點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線路距離過長產生寬帶不穩定”。但周紀東心里有著大大的問號,國外寬帶技術運行多年,從未聽說因為線路距離而產生問題,上海的寬帶難道就不行?
為了尋找背后的答案,周紀東按1:1比例搭建了ADSL寬帶模型,他發現不僅信號傳輸順暢,線路圖也堪稱完美。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一位用戶的報修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位用戶稱,自家寬帶經常斷網,隔壁鄰居家的寬帶卻很順暢。而且從連接距離看,鄰居家的線路距離比這位報修用戶更遠。這讓周紀東堅信,線路距離的長短并不是導致網絡不穩的“元兇”。
為了進一步找出原因,周紀東白天采集數據,下班后將數據導出。從線路長短、粗細、新舊,到電纜接頭,他進行了全面的測試對比。在采集了1000多組數據,搭建了100多種模型后,答案漸漸明朗。在窄帶時期,運營商會在電纜接口處安裝一組“線對”——即在主線邊上加載一條小尾巴,專業稱法是“橋接”,為的是可靈活調配線路資源。經過反復測試,周紀東發現,“橋接”可能是導致寬帶不穩定的真正干擾源。之后,在北京郵電大學的兩位教授的專業論證下,周紀東的結論最終得到證實,這種“串擾”的確會干擾寬帶信號。
20元小發明打敗了5萬元的貴儀器
在周紀東的工作室內,隨處可見各類造型奇特的小工具,有的像迷你版晾衣架,有的是被切割成數段的小鋼管,別看這些小工具其貌不揚,卻是解決難題的寶貝。
前不久,一位英國通信企業的人士專程來到周紀東工作室“取經”,學習中國先進的裝維技術。這讓周紀東想到十多年前,當時正從窄帶撥號上網跨越到ADSL寬帶上網,裝維人員發現過去通過聽撥號音判斷故障的方法不靈了,而新的測試儀必須從英國引進,一個測試盒就得要5萬元。
為了解決診斷難題,周紀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半導體原理做了一個測試儀,檢測人員根據小燈泡的明亮就能做出診斷,如果兩個燈泡都不亮就是斷路了,兩個燈泡都亮則是短路了。這樣的檢測工具迅速普及開來,當時裝維人員人手一個。據周紀東回憶,一個小測試盒成本不到20元。
一路走來,周紀東的發明創造成果有很多。比如去年他發明的“自承式皮光纖對接模塊及對接操作法”,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將維修成本、維修時間降低到50%左右。目前,這項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
“我們的很多光纖維修技術都來自國外,國外的培訓手冊上沒有說過的事情,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去嘗試。”周紀東說道。按照“國際慣例”,光纖的任何位置出問題都必須更換整條光纖,但這樣做成本高、操作不便。周紀東就提出“補接技術”,通過他自創的補接工具就可實現“哪頭需要換哪頭”。
這套由周紀東發明的小工具成本價只有幾十元,現在通過工作室手工制作,一周只能完成50套。周紀東希望能找到一家廠商批量生產工具,讓更多裝維工人能用上。
不斷尋找創新靈感
非工作時間的周紀東愛好很多,喜歡攝影、釣魚、彈吉他,他從不拒絕擁抱新生事物。他說,通信業每天都有新的變化,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才能與這個時代一起向前。
裝維工作出身的周紀東學習過軟件“編程”,由他和工作室成員共同建設的互聯網平臺已經陸續投入使用。其中有提高莘閔裝維管控坐席接聽效率的微信應用,不增加坐席的情況下提高裝維管控坐席受理效率;也有從2015年至今,他反復調試的“平安閔行管控平臺”,通過最近兩年來的優化,如今已是一套十分成熟的后臺管控平臺,針對公安對轄區內攝像頭維護的需求,基本能在3個小時內響應完成。
周紀東告訴記者,最近他在家中和工作室內都裝了智能攝像頭,就是為了深入學習公司最近推出的智能組網業務,看看能不能從智能硬件中找到新的發明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