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劍鴻,上海NOC數據網絡維護分中心主任。1988年,19歲的浦劍鴻進入原上海市內電話局,從一名機務員做到值班長、室主任。2000年,浦劍鴻到網運部交換維護中心工作。2007年,上海NOC成立,浦劍鴻又成了NOC的“先鋒軍”。在此后的十年里,浦劍鴻在NOC的前后端部門都做過,他是同事們口中那個親切的“阿浦”,也是把同事們擰成一股繩的“粘合劑”。
我是電信老員工了,我最享受的就是走進武勝大樓12樓的上海NOC數據網絡維護分中心,可以感受到一股熱火朝天的景象,三三兩兩的員工擠在一張辦公桌上討論工作,時不時傳來爭論聲和噼噼啪啪的打字聲。這樣的氣氛感染著每一個人,工作時也充滿了干勁。
給網絡進行“換心手術”
我現在所在的數據網絡維護中心,管轄的是電信的核心設備,城載網是電信的心臟,通俗地說,沒有城載網,就不會有網絡業務。我們就是要保證這顆“心臟”強有力地跳動,保證所有電信用戶的網絡通暢。
有員工說:“阿浦,你對網絡的基礎信息記得比一線維護人員還熟。”確實,我在電信工作將近30年了,對網絡有一種敬畏感。
去年,城載網最大的四個核心節點進行割接,要把原本只有100G的出口流量擴充到400G,這個項目被稱為“換心手術”。同時,這也是NOC數據網絡維護分中心年度重點專項工作,如果換心手術有任何偏差,作為責任人的我不敢想象會產生什么后果。
我運用質量管理風險管控方法,和技術人員反復推敲完善割接計劃中的關鍵風險點。這四個核心節點共進行了10次割接,最多的一次割接現場有七八十人,為了避免人多混亂的情況,我對細節非常注重,甚至現場兩個崗位之間的通信方式我都要制定好,是用QQ還是微信還是電話,就怕產生疏漏。
割接持續了4個月,每次割接都是在深夜進行,持續六七個小時,在那段時間,我經歷了好幾個不眠之夜,離開割接現場后,就直接到單位上班。人到中年,一宿不睡,身體會有些“反饋”,但這次“換心手術”過程中沒有故障,也沒有用戶申告,我覺得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帶領同事從“幕后”到“臺前”
2014年,我從政支中心來到數據網絡維護分中心。當時,中心有40余位員工,但缺乏工作的沖勁。我分析原因發現,因為缺乏操作規范,所以大家為了不出錯,就不敢做。于是,我梳理了各個條線的工作,每個指令操作時會發生什么情況都有章可循,這樣,同事們就不會再畏手畏腳了。
我認為后端人員也要有擔當,這種擔當是指后端維護人員要勇敢地走到前端。這是因為以前用戶的故障報修都要通過客戶經理、線務員轉達,通常會Copy大走樣,既影響了修復流程,又影響了用戶感知。如果能讓我們直接和用戶交流,這些問題就能解決了。
當然,我也知道,有些后端人員覺得和用戶打交道是件難事。因此,一開始,一旦有用戶報障,我就陪著他們一起去現場。這是一道坎,但幾次上門溝通之后,他們就跨過了這道坎,現在,不少后端人員已經不怵和用戶溝通,和用戶的溝通次數從2014年的個位數上升至2016年三位數,并換來了投訴的下降。
最艱苦的兩個月
2015年上半年,有5位員工要參加集團B級人才考試,考試在外地,他們要出去一個多月。本來人手就緊,再加上這5個人都是骨干,有主任工程師、室主任,也有現在大家都熟悉的周學明,他們這一走,一定會給其他同事帶來很大的壓力,更何況我們從事的是7×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維護工作。
但是,我想,這個苦只是暫時的,如果他們學有所成,不僅對他們個人,也會給中心的發展帶來好處。在我記憶中,那是最苦的兩個月,不僅是我,幾乎所有的同事準時下班就別提了,七八點下班已經算早的,碰到有緊急任務,那一定是要熬夜的。所幸,最終這5位員工都如愿成了集團B級人才。
近兩年,陸續有新進員工到我們這里,對于青年員工的培養,最關鍵的就是要讓他們多做。今年3月網運部牽頭組織網絡安全月活動,成立了8個專項小組,其中4個專項小組由這里承擔,我讓3位新進員工全部參與專項小組,并由B級人才帶教。當時,有的員工進來半年還不到,但就是在這樣的實踐中,他們現在都可以獨立當班了。
記者手記:最喜歡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
沒有豪華的裝修,沒有寬敞的空間,辦公室里是擠得滿滿當當的工位,而在一個隱蔽的角落里,放著兩張單人床,儲物柜就是這間休息室和辦公室的隔斷,少不了的,還有床頭的電話,作為網絡維護人員,就是要隨時準備著。浦劍鴻作為數據網絡維護分中心的主任,并沒有單獨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里有員工在討論,會議室也被占了,采訪就在休息室里進行。
浦劍鴻說,現在的辦公室才有辦公室的氛圍,員工們把這份工作當成事業,整個團隊充滿了正能量。
這也是員工們的感受,在阿浦的帶領下,工作中遇到問題可以馬上找到指導和支撐,并且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案,流程也更加順暢了。“就是這樣帶起了我們的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