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都15年了,真是歲月匆匆??!”2002年來到電信市場部的柴林麟從事的一直是營銷管理方面的工作,目前是市場部業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外表看起來溫和的柴林麟,在工作中一點也不含糊。他帶領的團隊設計的“互聯網+場景化”設計模板簡化了營業廳30%以上的業務,每單受理時長下降近50%。柴林麟是怎么做到的?
為營業員設計場景化模板
電信營業廳里的營業員可以說是公司的“門面擔當”,用戶每一次在營業廳的業務體驗,都影響著老百姓的感知。做營銷管理工作多年的柴林麟總是在想如何能夠簡化流程,讓一線營業員和用戶都能滿意。為配合公司重點工作,今年他帶頭承接了“提升外部客戶滿意、一線客戶滿意的業務體系和IT系統優化”的相關工作。
記者:你們為營業廳設計了“互聯網+場景化”的受理模板,能不能請你說說什么是“互聯網+場景化”?
柴林麟:電信的內部生產系統多,很多業務涉及到集團系統和本地系統。以前甩單中心去受理,完成以后告訴營業員受理完了,再告訴用戶,時間較長。“互聯網+場景化”就是要簡化操作流程,舉個例子,以前辦全家享套餐,營業員要跨3-4個系統,優化以后,營業員只要在一個系統做簡單的勾選,即可完成操作。這項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營業效能,主要是讓一線營業員在受理過程中盡量減負,讓受理方式更加互聯網化,也更加符合集團轉型3.0的大方向。
記者:目前有哪些營業廳在試點“互聯網+場景化”受理?
柴林麟:3月份在打虎山路營業廳和滬南公路營業廳進行試點,本月開始有7個營業廳加入試點,計劃9月在所有營業廳推廣。
目前“互聯網+場景化”受理模板已能簡化營業廳超過30%的業務,每單受理時長下降近50%。4月份兩家試點營業廳受到了數千訂單,平均每單受理時長下降7分鐘,極大減輕了人工接單的受理壓力。
為營維人員設計App
除了為一線營業員設計“互聯網+場景化”受理模板以外,對于營維人員和上門銷售的一線人員,柴林麟將他們的需求也一起考慮了進來。
記者:對于在外面跑的一線人員,你們也設計了哪些互聯網工具?
柴林麟:電信有很多業務要上門推銷或者小區社攤,帶著電腦出去很不方便。我們在移動端把設攤場景、上門銷售場景都融合到App里,目前設計開發了兩個App,包括針對銷售人員的“翼銷售”以及針對營維渠道的“營維助手”升級版,今年開始正式推廣。
記者:移動端App和“互聯網+場景化”有什么聯系?
柴林麟:其實這是一個從“坐商”到“行商”轉變的思路,行商工具是場景化工作的輔助,簡單理解一下就是,PC端上是場景化模板,移動端上是App。
4月份,我們團隊共同設計了“移動化”銷售工具的應用場景和功能,現在上門實名、上門換卡、上門發卡等已經開始應用,效果不錯,上門發卡拉動了不少移動新增用戶。
在一線跑出細節
作為規則的設計者,如果單單只是從管理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一定是要吃虧的,這是柴林麟從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得出的寶貴經驗。好的業務規則一定是認真跑完一線以后精心雕琢的成果。
記者:你覺得設計這樣對一線工作有變革作用的系統和應用,關鍵是什么?
柴林麟:關鍵是對每個細節的反復打磨,這就需要管理者去一線看現場到底是什么樣。一開始我們從管理角度去設計,在理想場景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實際上,營業廳里辦業務的用戶,他們的套餐情況不一樣,比如有用戶需要裝IPTV,有些原先的套餐沒到期,有些可能是到期當月,這些細節的不同,導致后臺要差異化處理。實地調研對我們設計的系統提供了很多參考,讓場景更豐滿了。
記者:遇到過什么困難嗎?
柴林麟:其實這個工作挺難的,因為要改變一線的習慣并不是一個討好的事,要做得大家都滿意更困難。我們希望能夠真正給大家方便,能夠讓更多的人覺得這樣做下去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