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運營商來說,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好的產品,所謂好產品,不僅是產品本身,同樣重要的是,產品是否適合它所要投入的市場,正所謂“南橘北枳”。黃莉莉作為上海研究院市場研究支撐中心市場研究員,她的主要職責就是為公司的基礎產品研究及業務發展策略提供支撐,說白了,就是去了解“用戶需要怎么樣的產品”“某新產品是否適合投入上海市場”。這場“前戰”打得好不好,收集的“情報”準不準,對于產品后續的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站在產品之前看問題
本科讀的是電子工程、碩士讀的是經濟管理,2006年,非通信專業出身的黃莉莉進入上海研究院從事產品營銷策略,直到2014年,隨著研究院的轉型,黃莉莉也轉向了市場研究崗位,用她的話說,這次轉型讓她更“超前”了。
記者:你覺得這兩個崗位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黃莉莉:最大的區別是看市場的角度要“向前移”,此前的營銷策略崗位更著重于安排具體的營銷事宜,是在產品之后,現在的市場研究則是要站在產品之前,要用更宏觀、更全面的角度去看這個市場,并且通過觀察以及各種資料分析,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記者:你是怎么適應這種“超前”的?
黃莉莉:的確,崗位的轉變是會帶來一些不適應,因為以前做得很熟的東西都被“顛覆”了。對于市場研究員來說,需要很強的學習能力,因為現在革新特別快,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而且還要有較強的邏輯性,因為研究了市場之后,得給出一個明確的觀點。要做到這一切,無它,惟學習,多看點第三方資料,多問一些專家,多跑一些用戶。
市場研究就像做記者
在市場研究的崗位上,黃莉莉做了3年。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她收獲累累,比如對于不限流量產品業務與風險防范的分析,又比如通過將上海電信寬帶20年發展史與上海城市變遷融合,凸顯上海電信寬帶對城市發展的推動力……
記者:做市場研究是怎么樣的工作狀態?
黃莉莉:其實市場研究的工作和你們做記者很像,也要前期找很多資料,也要采訪很多專家和用戶。比如,我們有一個專家庫,可以找到自己想要采訪的專家,我們也有上海1000個固定樣本的用戶,會隨時關注他們的互聯網及通信行為的變化,有時會進行面訪,為產品上線及優化提供用戶研究,每季度出一份報告。有時從第三方平臺看到的數據,也要去從多方面進行考證,以確定數據的準確性,甚至我們也有“暗訪”的經歷。
記者:“暗訪”經歷是怎么樣的?
黃莉莉:這個項目是研究院內部的一個關于人力資源的項目,主要是如何激發人員活力、留住人才,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和獵頭公司打交道。我把自己說成是某公司HR,需要招人,獵頭公司才愿意跟我深聊。找了十幾家獵頭公司,一開始和他們溝通時,有些獵頭資歷很深,我這樣的“菜鳥”HR很快就被戳穿了。不過,后來隨著溝通次數的增多,我和獵頭也能越聊越長。直到現在,還有獵頭會跟我聯系,希望能抓住我這個“客戶”。
記者:是不是每次市場調研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黃莉莉:很多時候調研會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有一次,我們去一家跨國公司調研他們對政企寬帶的需求,原本設想他們會說需要增值業務、云服務之類的需求,可是際上他們對政企寬帶的最大需求是希望能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可以加速寬帶服務,光纖進不去的地方是否可以有其它的技術方案替代,填充他們在偏僻地方的網絡盲點。這證明了市場研究的重要性。
最大的樂趣是研究成果被采納
不像背著業務指標的崗位,市場研究的成果不是量化的,也不是顯性的,很多都是間接成果,但黃莉莉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記者:市場研究的成果沒有可量化的指標,那你怎么體會成就感?
黃莉莉:最大的成就就是當我們的研究成果被公司采納的時候。比如公司今年5.17推出的不限流量業務,其實這個業務我們從去年就開始關注了,因為國外運營商也有不限流量業務。我們對用戶習慣、市場情況等進行了長時間的跟蹤和分析,認為不限流量也適用于上海市場,現在已經推出了,這也是對我們研究成果的肯定。
記者:市場研究的樂趣是什么?
黃莉莉:這份工作成果雖然不是用寫了幾頁PPT、訪問了多少人來衡量的,而且有時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會馬上被采納。但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每天接觸不同的東西,很有新鮮感。我們這里的新進員工也覺得做這個崗位對于個人的成長很有幫助。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能融入到工作中,比如,做網絡質量分析項目時,有時我去某個地方吃飯,我會測一下那里的網速并截屏,可以作為分析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