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林志華是一個典型的工科男,與人交談時有些靦腆,但在自己的技術領域卻是一名干將。作為信息網絡部IDC浦東運營中心首席技術支撐人員,他稱得是上一位“技術極客”。當然,極客并非一日之功練成,自2001年進入電信公司以來,歷經多次轉型外加勤苦練功,林志華才完成了一名技術極客的自我修養之路。如今看似對一切駕輕就熟,他卻感嘆互聯網浪潮帶來的巨大挑戰,只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才能笑傲于浪潮之巔。
心懷使命感的“技術極客”
2001年,林志華從安徽省郵電學校通信線路專業畢業來到上海電信,一轉眼,16年韶光隨風而逝,他卻堅持一個不變的信念,就是用技術為公司創造價值,用技術為公眾創造便利,用技術為新人提升發展。
記者:你怎么看待“技術極客”這個詞?
林志華:我認為大致等同于這幾年很熱的一個詞,叫“工匠精神”,無論工匠還是極客,都是強調精益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在科技迅速更迭的互聯網時代,這種學無止境的追求更是每一個技術人員不可缺失的。
記者:你所在的IDC浦東運營中心主要承擔哪些項目?
林志華:目前我作為IDC浦東運營中心首席技術支撐人員承載了許多重大的公司項目。比如上海市非營業性客車額度拍賣,這是上海市政府的一項重大公共政策,每月的數量只有一萬多個,但參拍人數一直不斷攀升,目前已經達到20多萬。
為了確保拍賣平臺的安全可靠運營,今年國拍公司提出在信網部的一個機房建設拍賣分中心的需求,IDC浦東運營中心則是具體的業務承接部門,我和我的團隊提出了許多專業性的建議。與此同時,針對國拍保障需求的變化,我在網絡防護策略部署、保障應急預案修訂、事前巡檢以及協調各專業技術骨干投入到拍賣分會場的現場保障等各個環節中都有條不紊地執行著每一個環節,最終與國拍公司一起完成了車拍保障任務。
凌晨的上海不知看見了多少次
16年來,林志華經歷了兩次身份轉型,如今他自認為是離互聯網企業最近的運營商工作人員,這樣的認知是基于技術的演變與迭代,互聯網浪潮風起云涌,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無論大環境還是公司的業務轉型,在他看來,只有始終抱著開放學習的心態,順勢而為,才能真正跟上時代的步伐。
記者:你認為你的工作在公司里扮演了怎么樣的角色?
林志華:運營商一直都在轉型業務、升級服務,我認為我的工作是實現公司這個目標的保障與基礎,當然,我指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個環節。
拿去年華為網絡集群設備的擴容升級來說,當時為了響應用戶日益增長的網絡運輸的需求,我們要將集群設備容量從100G擴展到400G,這個任務不輕。我帶隊開展IDC集群網絡升級改造,前期我先和廠商進行了細致的溝通,隨后又對技術進行驗證,并與團隊商量升級步驟,包括布線是否科學合理,我們都進行大量的探討,最終將20多個機房分散的節點統一匯聚到IDC整合,完成了這樣一次升級擴容。當時開展線路割接,我都是從半夜0:00一直忙到凌晨6:00,凌晨的上海,我真是不知道看到多少次了。
記者:你現在覺得最大的壓力是什么?
林志華:是科技的不斷變更吧,我們的用戶對象包括阿里、騰訊、網易、搜狐等這些互聯網企業,他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技術更迭非常快,與之相應對我們運營商也要不斷變、不斷提升,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持續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我主要是開展自我學習和充電,比如關注一些網絡信息與科技發展的相關論壇,參加一些沙龍活動,關注新聞并閱讀相關專業書籍,接受新浪潮的洗禮,才能不在浪潮里淘汰。
記者:走到今天成為首席技術支撐人員,回溯一下過往,讓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林志華:我想是對職業身份的認知與轉型,這里面既有公司的推動,也有我自己的意識所在。2001年我剛剛來到電信公司,被安排在當時的長途通信事業部從事通信電纜維護工作,剛開始的第一個月我就參與了滬穗長途骨干光纜上海段的建設,那是天氣炎熱的8月份,我和30多名施工人員持續一個月往來于高速公路,我們在上面工作、休息、吃飯,揮灑汗水,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歲月,也是我第一次感知到電信工作是關系到國家通信大動脈順暢與安全的大事業,我覺得很自豪,也自此認定了這份工作。
隨著上海電信寬帶公司傳統業務的萎縮,需要開拓新的增長來源,IDC業務便順勢推出,我在2005年前后進入IDC機房的維護與管理工作,而到了2009年底,我又開始從事IDC網絡的運維支撐工作,逐漸走向了核心技術領域。如今,公司里的諸多重大節日網絡保障工作都是由我們來負責,這種價值感和責任感讓我感到自豪,對我也是一種敦促與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