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的邱鴻青于1991年開啟電信生涯,一直都在后端從事裝維督導工作,直到2014年才轉向前端做客戶經理,工作內容也從接觸“物”轉向接觸“人”,從熟悉單一的領域轉向陌生多元的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不乏轉型的難處,也曾面臨開拓市場的瓶頸,邱鴻青僅僅信守一個樸素的道理:多跑、多試、多做,由此干出一點成績來。
工作20多年后,從后端轉向前端
在浦東局川祝分局13名客戶經理中,邱鴻青是少有的幾位從后端轉向前端的客戶經理之一,這種身份與工作的轉變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領域向他敞開。
問:工作20多年后,你從后端轉到前端,這種轉變給你帶來了什么?
答:剛接手市場這一塊工作時確實感到有些吃力,因為多年的后端工作已經形成某種習慣——它是按部就班的,每天完成好接到的裝維任務就行,不用考慮太多其他的事情。比起后端工作主要和設備接觸,前端則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打交道,這就充滿了更多的變數。但后端的工作經驗積累對我做好前端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對業務的熟悉,我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用戶的需求,比如有些企業要做專線上網,有的適合商務上網,所以也能更精準地推薦業務。
問:可以分享一下你第一次接手做前端的經歷嗎?
答:我記得最早接觸的區域是合慶鎮,那時候對業務不熟悉,僅僅做一些簡單的基礎業務,包括網齡升速、催欠等,而之前的客戶經理也會和我做一個對接,向我介紹一些當地的客戶,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大約半年時間,到2015年上半年我慢慢開始熟悉了起來,業務領域也逐漸拓展到專線和商務類等。
前端就是要勤快、要多跑
和后端按時按量完成任務不同,做市場主要看業績。邱鴻青坦言,兩種工作造成的心態不一樣,后端壓力不那么大、動力也就沒那么多,前端則是壓力大動力也多。為了取得更好的業績,邱鴻青說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多跑客戶。
問:怎樣才能打開市場呢?
答:我覺得有兩條路徑,一是溝通,二是用心。溝通的前提是要先找到人,比如我們在與園區物業的長期交流中建立關系,跟一些科技園的招商部保持聯絡,時常去這些地方走動走動,假如有新的企業入駐,我們就會放一些名片在物業和招商部,讓他們推薦給有需要的客戶。這種方式就要靠積極,不能僅僅丟個名片了事,每周都要跑,特殊時期甚至每天都要去和這些部門溝通交流,百聯川沙店這個客戶就是這樣爭取到的。
所謂用心,是指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有一個習慣,每發展一個用戶、拓展一個業務都會做記錄,將具體的聯系人、聯系電話、業務類型、業務日期等都寫下來并時常翻一翻,電話聯系聯系,主動問問他們有沒有什么問題和需求,這樣既熟悉了我的用戶,也讓用戶感受我們的服務和用心。
問:作為客戶經理,經常去跑市場,有那么多“市場”可跑嗎?
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一個地方的市場總量是相對有限的,長期跑下去,短期內如果不見有新開企業、新入駐公司,這個時候確實會產生壓力。可是面對壓力也不能束手就擒,所以要轉變思維,變被動為主動,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笨”方法——持續關注市場,更加勤快跑客戶。
關注市場,就是要看有沒有新的企業,哪怕新開一些小超市、夫妻店,我也會及時跟進;又或者企業現有的客戶有沒有新的業務要辦理,比如寬帶更改套餐、員工手機套餐等。另一方面,我還會關注園區,勤跑物業,園區是企業的集中地,物業和企業打交道最多,所以我也會和物業維系好關系,取得他們的信任,這樣碰到任何最新的動向他們都會及時通知我,這一點非常重要。
問:百聯川沙店是你的一項重大業績,你是怎么拿下它的?
答:百聯川沙店是去年下半年就開啟的項目,我了解到,這個新店的開設將帶動200多家商戶入駐,寬帶、電話、移動4G的市場體量不小,于是,我提前和百聯招商辦溝通好,讓入住商鋪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和我聯系。與此同時,我還做好兩方面的事:一是精準地了解商鋪需求,二是整合內部資源把每個需求落實好。所以當時我就多次和招商辦以及商鋪負責人溝通,對不同商戶的需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然后集合公司前端、后端所有人,建立微信群,針對每一個用戶的需求進行討論,前端將業務需求講明白說清楚,然后由后端上門安裝,一條龍負責到位,時間少、效率高,在商鋪那里也形成了很好的口碑,也贏得他們對我、對電信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