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務云建設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各地政府都在上馬政務云。政務云主要應用云計算技術,采用物理隔離、邏輯分離方法,解決以前政府信息化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低水平的基礎設施分散重復建設、“重建設,輕應用”現象、信息資源共享水平低、整體安全能力差等。現在政府大多采用PPP模式解決問題,統籌運作。上海的政務云招標近期完成。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以完善的技術方案、強大的運維能力、優秀的專家隊伍、良好的合作能力脫穎而出,顯示了超強的政務云運營能力。本人對此亦有一點小小奉獻。這里轉發記者文章,以饗讀者。
近日,上海電信從一眾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中標上海市電子政務云服務項目,而在中標市政務云之前,上海電信就在政務云領域做了頗多探索并結出成果,在崇明區打造了公司第一朵真正意義上的政務云,為電信政務云業務的后續發展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
首個過等保三的政務云
崇明政務平臺發展較早,部分服務器、存儲等設備已運行多年,存在設備老化性能差的情況。隨著政務應用的不斷發展,崇明各部門業務系統建設需求不斷增多。但如果采用傳統的IT基礎架構模式,建設成本將不斷上升。政務云的日漸普及,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了最佳答案。
應用政務云,一方面政府不需要投巨資建立平臺和機房、購買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等,從而節省建設費用,另一方面將信息軟硬件資源交給專業的云服務商管理,政府不再負擔信息系統維護和升級,也節省了運維費用。
政務云是一個私有的業務云,由于使用者是政府,對安全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政務云必須過等保三。等保三是安全信息等級保護必須過三級的意思(總共分五級),只有通過等保三,才可以承接政務云的建設工作。
崇明政務云是上海市第一個過等保三的政務云,也是第一個得到真正運營的政務云。利用政務云,依托政務專網,可以為政府各個部門搭建一個底層的基礎架構平臺,把現有的政務應用遷移到平臺上,并且在統一的基礎設施上開發定制未來的新應用平臺和系統,去共享給各個政府部門。
崇明政務云分為資源共享專區和公眾服務專區,資源共享專區主要承載數據交換、資源共享、行政審批等服務,公眾服務專區主要承載公眾服務類業務。
從“物業”到“房東”
崇明政務云最大的優勢在于本地云機房和可提供租賃購買服務模式,這是其他云服務提供商所不具備的。
政務云是一只會下金蛋的雞,政務云不僅是能在短期內能帶來業務收入,而且是能夠自生長的平臺。之所以說政務云能夠自生長,是因為崇明政務云的云服務租賃購買業務模式。一般情況下,政府和運營商合作,運營商做的基本上是租出自己的機房,其他部分建設由政府自己來做。“這時候運營商好比是物業,只要提供硬件即可。”但是崇明政務云的商務模式和這種純租賃機房的模式天差地別,從硬件到設備、網絡、數據、后續的遷移等,都是由電信在負責。這時候的電信不僅是“物業”,還是“房東”,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配置“家具”甚至開展延伸服務,比如幫客戶照管寵物。而配置“家具”甚至開展延伸服務,就是電信在政務云中的潛在商機。
上海電信是在與眾多強手的爭奪中,拿下崇明政務云項目的。在項目招標階段,就有移動、寶信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上海電信政企部政務云團隊牽頭召集公司相關資源,包括集團云公司、云集成公司、網發部、網運部、總師室、采購部、信網部、NOC等部門成立崇明政務云招標支撐小組,全力支撐項目進展。啟動工程建設后,崇明局和網運部、信網部、NOC中心組成政務云專項工作小組,不僅圓滿完成了政務云的建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打造了一支政務云業務的專業支撐隊伍,覆蓋了項目營銷、方案支撐、云機房和云平臺建設、系統遷移部署和運維等各方面。
挖掘大數據“金礦”
通過政務云平臺,政府部門能夠實現資源的集中管理,避免資源浪費。按照傳統模式,政府是按照峰值來要求容量,比如某個系統平時只需要一套房子的容量,峰值的時候需要兩套,那么就要造兩套房子。有了政務云,他們不用造兩套房子,要多少容量,電信就給你開多少,用得多就多租一點,用得少就少租一點。據初步估算,采用政務云模式,政府未來10年內用于政務信息化硬件部分的投入將下降40%。
通過電子政務云平臺,多個政府部門可以共用相應的基礎架構,實現各政務系統之間的軟硬件共享,提高電子政務信息共享的效率,擴大信息共享范圍。
最關鍵的,平臺信息集中后,才有可能進一步拓展大數據應用。沒有政務云,數據都是零散的,“業務上交叉,數據又是獨立,數據不集中,無法提煉出決策數據。所以政務云平臺是大數據的第一步,是前提條件。”大數據就像垃圾分類,必須要有一個總的平臺把下面的數據集中起來,才能變廢為寶,抽出需要的數據,集中是大數據分析和運營的第一步。
依托政務云所做的大數據分析會讓決策依據更可靠。舉個例子,比如到了節假日,某地旅游人群會出現高峰,但旅游網點只能統計各個旅游點的情況,作為政府層面,希望交通、旅游、酒店等各種情況匯總,避免峰值情況下出現的突發事件。這時通過政務云收集到各個垂直系統的數據,能夠利用大數據幫助政府決策。
轉自《上海電信報》
記者許戀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