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送時延、網絡時延、傳輸時延:權威定義與實例解析
一、時延核心定義(RFC標準)
根據RFC 3439網絡性能標準,時延(Latency)指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的端到端耗時,包含四個核心組件:
發送時延(Transmission Delay):數據幀從設備進入物理介質的時間
傳播時延(Propagation Delay):信號在介質中的物理傳輸時間
處理時延(Processing Delay):網絡節點解析/轉發數據耗時
排隊時延(Queuing Delay):數據在路由器的等待時間
二、詳細參數對比(IEEE示例)
三、用戶常見問題延展
如何測量網絡時延?使用ping命令(ICMP協議)或traceroute工具
ping
traceroute
5G網絡的時延指標?3GPP標準要求空口時延≤1ms(URLLC場景)
游戲服務器的時延要求?FPS類游戲需≤50ms(Steam官方建議)
四、優化實踐方案
發送時延優化:升級帶寬(100M→1G帶寬可縮短90%發送時延)
傳播時延控制:選擇優質ISP(中國電信AS4134骨干網延遲最優)
處理時延降低:部署SD-WAN智能路由(華為/思科解決方案可降時延40%)
數據來源:RFC 3439、ITU-T G.114